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变迁
| 引言 | 第1-9页 |
| 1、研究的缘起及意义 | 第6页 |
| 2、学术史回顾 | 第6-8页 |
| 3、论文的分析框架与基本思路 | 第8-9页 |
| 一、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立法背景 | 第9-14页 |
| 1、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 | 第10-11页 |
| 2、明初的外交思想 | 第11-12页 |
| 3、对前代外贸法的继承 | 第12-14页 |
| 二、外贸经营主体管理法 | 第14-18页 |
| 1、表文勘合法 | 第14-15页 |
| 2、贡期、贡道 | 第15-17页 |
| 3、朝贡规模 | 第17-18页 |
| 三、进出口货物管理法 | 第18-23页 |
| 1、违禁品管理法 | 第18-20页 |
| 2、关税管理法 | 第20-23页 |
| 四、进出口货物交易管理法 | 第23-27页 |
| 1、赏赐法 | 第23-24页 |
| 2、给价收购法 | 第24-25页 |
| 3、互市管理法 | 第25-27页 |
| 五、明前期外贸经营法的特点 | 第27-33页 |
| 1、不稳定性 | 第27-30页 |
| 2、不平等性 | 第30-33页 |
| 六、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变迁的经济原因 | 第33-40页 |
| 1、贡品实用价值不大,免征关税、供求失衡 | 第33-35页 |
| 2、违背等价交换的原则 | 第35-37页 |
| 3、运行程序复杂,杂费开支过高 | 第37-40页 |
| 七、明前期外贸经营管理法的影响 | 第40-41页 |
| 1、消极影响 | 第40-41页 |
| 2、积极影响 | 第41页 |
| 结语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5页 |
| 后记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