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导言 | 第9-14页 |
| ·产业集群在全球的兴起 | 第9-10页 |
| ·产业集群研究的意义 | 第10-11页 |
| ·国内外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 第11-13页 |
| ·国外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 第11-12页 |
| ·国内产业集群研究述评 | 第12-13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 2 区域产业集群的基本理论 | 第14-24页 |
| ·产业集群的特征 | 第14-16页 |
| ·网络化特征 | 第14页 |
| ·根植性特征 | 第14页 |
| ·空间集聚特征 | 第14-15页 |
| ·柔性专业化特征 | 第15-16页 |
| ·产业集群的分类 | 第16-18页 |
| ·国外对产业集群的主要分类方法 | 第16-18页 |
| ·国内对产业集群的主要分类方法 | 第18页 |
| ·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 | 第18-24页 |
| ·资源获取优势 | 第20-21页 |
| ·分工协同优势 | 第21页 |
| ·集群创新优势 | 第21-22页 |
| ·市场效率优势 | 第22-24页 |
| 3 我国区域产业集群的识别与测度 | 第24-30页 |
| ·产业集群识别的指标体系 | 第24-28页 |
| ·显示性指标体系 | 第24-26页 |
| ·解释性指标体系 | 第26-28页 |
| ·产业集群总体识别标准 | 第28页 |
| ·显示指标标准 | 第28页 |
| ·解释指标标准 | 第28页 |
| ·综合识别标准 | 第28页 |
| ·产业集群的识别方法 | 第28-30页 |
| ·定量识别分析 | 第28-30页 |
| ·定性识别分析 | 第30页 |
| 4 我国区域产业集群的实证分析 | 第30-47页 |
| ·北京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生产要素型产业集群 | 第32-36页 |
| ·中关村形成背景 | 第32页 |
| ·中关村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第32-33页 |
| ·生产要素对促进中关村地区产业集群发展的关键作用 | 第33-36页 |
|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市场型产业集群 | 第36-40页 |
|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现状 | 第36-38页 |
| ·绍兴纺织产业集群的发展与专业市场互动关系 | 第38-40页 |
|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大企业产业集群 | 第40-44页 |
| ·青岛家电产业集群呈现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特征 | 第40-41页 |
| ·青岛家电大企业主导型产业集群国际化发展趋势 | 第41-43页 |
| ·青岛家电大企业集群的形成原因 | 第43-44页 |
|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中小企业产业集群 | 第44-47页 |
| ·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的现状 | 第44-45页 |
| ·中小企业以个体专、精、尖,造就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群体协同优势 | 第45-47页 |
| ·中小企业的本土网络优势是温州打火机产业集群成功的重要支撑 | 第47页 |
| 5 我国区域产业集群的发展思路 | 第47-57页 |
| ·发挥区域经济优势,加强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编制 | 第48-49页 |
| ·完善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产业集群的协作配套 | 第49-50页 |
| ·加快政府职能转变,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 第50-51页 |
| ·大力发展市场中介组织,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 第51-52页 |
| ·重视人才培养和使用,大力营造区域创新环境 | 第52-53页 |
| ·通过延伸产业链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增强产业协作能力 | 第53-54页 |
| ·把产业集群整合到全球商品链之中,努力实现产业集群与国际化对接 | 第54-57页 |
| 参考文献 | 第57-60页 |
| 研究生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第60-61页 |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