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 第1-10页 |
第一章 中国歌剧早期的探索道路 | 第10-21页 |
第一节 中国歌剧的起源 | 第10-13页 |
1、儿童歌舞剧 | 第12-13页 |
2、《观音》——西洋歌剧在中国的最早探索 | 第13页 |
第二节 中国歌剧在三、四年代的探索之路 | 第13-17页 |
1、借鉴西洋歌剧创作经验的探索 | 第14-15页 |
2、接近话剧类型的尝试 | 第15页 |
3、对改良传统戏曲为主的歌剧探索 | 第15-16页 |
4、对秧歌剧的探求 | 第16-17页 |
第三节 中国歌剧发展方向的确立——《白毛女》的问世 | 第17-20页 |
1、《白毛女》创作背景及过程 | 第17-18页 |
2、《白毛女》创作特点及意义 | 第18-20页 |
第四节 小结 | 第20-21页 |
第二章 中国歌剧的初步发展 | 第21-34页 |
第一节 解放初期歌剧的创作背景 | 第21-22页 |
第二节 歌剧作品研究 | 第22-32页 |
1、民族“宣叙调”的最初探索——《王贵和李香香》 | 第22-23页 |
2、学习民族戏曲的典范之作——《小二黑结婚》 | 第23-26页 |
3、音乐结构较多借鉴西洋歌剧的作品——《刘胡兰》 | 第26-27页 |
4、“洋为中用”成功的代表作——《草原之歌》 | 第27-30页 |
5、借鉴戏曲手法的优秀作品——《红霞》 | 第30-32页 |
第三节 中国歌剧发展初期的艺术特点 | 第32-33页 |
第四节 “新歌剧讨论会”的召开的目的和意义 | 第33-34页 |
第三章 中国歌剧的全面发展 | 第34-44页 |
第一节 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期歌剧发展的状况 | 第34页 |
第二节 歌剧作品研究 | 第34-43页 |
1、妙用方言的成功之作——《洪湖赤卫队》 | 第34-37页 |
2、运用传统戏曲手法发展音乐的优秀作品——《柯山红日》 | 第37-38页 |
3、艺术形式高度统一的典范之作——《红珊瑚》 | 第38-39页 |
4、“时代的最强音”——《江姐》 | 第39-41页 |
5、歌舞剧的颠峰之作——《刘三姐》 | 第41-42页 |
6、接近西洋“正歌剧“的作品——《阿依古丽》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43-44页 |
第四章 中国歌剧发展特征的总述 | 第44-48页 |
第一节 “文革”前歌剧创作的经验总结 | 第44-47页 |
第二节 “文革”后歌剧发展的状况和面临的问题 | 第47-48页 |
结语 对二十一世纪中国歌剧的展望 | 第48-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