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2-30页 |
·葡萄白粉病的研究概况 | 第12-13页 |
·葡萄白粉病的起源与分布 | 第12页 |
·葡萄属植物对白粉病的抗性 | 第12页 |
·葡萄抗白粉病遗传 | 第12-13页 |
·葡萄属植物抗白粉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3页 |
·原核表达技术 | 第13-22页 |
·细菌基因工程概述 | 第14-15页 |
·原核生物基因表达学的特点 | 第15页 |
·外源基因在原核细胞中表达的重要调控元件 | 第15-16页 |
·启动子 | 第15-16页 |
·SD 序列 | 第16页 |
·终止子 | 第16页 |
·原核表达系统中几中常见的载体系统 | 第16页 |
·融合表达体系 | 第16-20页 |
·融合表达系统的应用 | 第16-17页 |
·主要的融合表达系统 | 第17-20页 |
·用于原核表达系统的外源基因的获得 | 第20页 |
·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水平的措施 | 第20-21页 |
·提高翻译水平 | 第21页 |
·减轻细胞的代谢负荷,提高外源基因的表达 | 第21页 |
·提高表达蛋白的稳定性,防止其降解 | 第21页 |
·提高外源蛋白可溶性表达的方法 | 第21-22页 |
·植物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 | 第22-28页 |
·植物中活性氧的产生及清除 | 第22-23页 |
·叶绿体中H_2O_2的产生和清除以及APX 的作用机制 | 第23-24页 |
·APX 的反应机制 | 第24-25页 |
·APX 的分子和酶学特征 | 第25-27页 |
·APX 的分子生物学 | 第27-28页 |
·APX 的基因工程 | 第28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8-30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30-43页 |
·材料 | 第30-31页 |
·PCR 模板与引物 | 第30页 |
·质粒和菌 | 第30页 |
·试剂 | 第30页 |
·主要仪器 | 第30-31页 |
·方法 | 第31-43页 |
·APX 基因的 PCR 扩增 | 第31-32页 |
·PCR 反应 | 第31页 |
·目的片断的回收 | 第31-32页 |
·APX 克隆载体的构建 | 第32-34页 |
·将回收纯化的目的基因与中间载体pGEM-T easy 相连 | 第32页 |
·连接产物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DH5α的感受态细胞 | 第32-33页 |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 | 第33-34页 |
·APX 表达载体的构建 | 第34-36页 |
·目的基因与表达载体pGEX-4T-1 的连接 | 第34-35页 |
·连接产物转化宿主菌-大肠杆菌BL21 的感受态细胞 | 第35页 |
·挑菌培养与酶切鉴定 | 第35-36页 |
·APX 融合蛋白的表达以及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36-38页 |
·APX 融合蛋白的诱导表达 | 第36-38页 |
·目的蛋白表达条件的优化-诱导剂的最佳浓度、最佳诱导时确定 | 第38页 |
·目的融合蛋白的可溶性检测 | 第38页 |
·APX 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38-39页 |
·谷光甘肽-琼脂糖树脂的处理 | 第38-39页 |
·制备细胞抽提物 | 第39页 |
·用谷胱甘肽洗脱缓冲液洗脱融合蛋白 | 第39页 |
·样品的处理与检测 | 第39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 | 第39-41页 |
·蛋白含量的测定 | 第39-40页 |
·免疫家兔 | 第40-41页 |
·Western blotting 检测抗体的特异性 | 第41-43页 |
·多克隆抗体与目的融合蛋白的特异性反应 | 第41-42页 |
·多克隆抗体与植物提取蛋白的特异性反应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结果 | 第43-51页 |
·APX 基因的PCR 扩增 | 第43页 |
·APX 克隆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43页 |
·APX 表达载体的酶切鉴定 | 第43-45页 |
·GST-APX 融合蛋白的表达以及表达条件的优化 | 第45-46页 |
·目的融合蛋白的可溶性分析 | 第46页 |
·GST-APX 融合蛋白的纯化 | 第46-48页 |
·GST-APX 融合蛋白产量测定 | 第48-49页 |
·Western blotting 检测抗体的特异性 | 第49-51页 |
·多克隆抗体与纯化的目的蛋白以及菌体总蛋白的western 印迹反应 | 第49页 |
·植物中提取的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与多克隆抗体的 Western 印迹反应 | 第49-51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51-54页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的原核表达 | 第51页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可溶性表达 | 第51-52页 |
·多克隆抗体的制备以及抗体的应用 | 第52-53页 |
·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在逆境条件下的表现 | 第53-54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54-55页 |
参考文献 | 第55-60页 |
附录 | 第60-63页 |
致谢 | 第63-64页 |
作者简介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