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T背投电视会聚自动调整系统的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10页 |
第一章:项目研究的基本原理和目的 | 第10-19页 |
·背投电视的分类 | 第10页 |
·CRT背投电视显示与会聚调整的原理与特点 | 第10-13页 |
·CRT背投电视的原理 | 第10-12页 |
·CRT背投电视的显示特点 | 第12-13页 |
·CRT背投电视图像的失真 | 第13-14页 |
·图像失真的原因 | 第13页 |
·主要的几何失真类型 | 第13-14页 |
·会聚调整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 第14-17页 |
·会聚调整电路的发展 | 第14-15页 |
·CM0021AF会聚控制芯片简介 | 第15-16页 |
·会聚调整方法 | 第16-17页 |
·研究会聚自动调整系统的意义 | 第17-19页 |
·CRT背投电视会聚调整的现状 | 第17页 |
·会聚自动调整系统的研制情况 | 第17页 |
·CRT背投电视会聚自动调整系统存在的问题 | 第17-19页 |
第二章:项目研究的关键问题和解决的方法 | 第19-33页 |
·会聚自动调整系统的基本原理 | 第19-20页 |
·观测图形的选择和产生 | 第20-23页 |
·观测图形的选择 | 第20-23页 |
·观测图形的产生 | 第23页 |
·观测图形的捕获 | 第23页 |
·观测图形的成像 | 第23页 |
·计算机对图像的采集 | 第23页 |
·变焦镜头的自动变焦 | 第23-24页 |
·成像系统像差的校正 | 第24-25页 |
·调整对象的定位 | 第25页 |
·标准图像的产生 | 第25页 |
·被调整对象失真信息的提取 | 第25-26页 |
·调整精度的确定 | 第26页 |
·检验标准 | 第26-28页 |
·几何失真检验标准 | 第26-28页 |
·会聚失真检验标准 | 第28页 |
·信号源的标定 | 第28-29页 |
·调整时间的保证 | 第29-30页 |
·软件开发环境 | 第30页 |
·与会聚芯片的通信 | 第30页 |
·系统工作流程及组成 | 第30-33页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30-31页 |
·系统组成及说明 | 第31-33页 |
第三章:CRT背投电视会聚自动调整系统的硬件设计 | 第33-39页 |
·信号源的设计 | 第33-35页 |
·VGA信号的基本原理 | 第33页 |
·VGA信号源 | 第33页 |
·视频信号的基本原理 | 第33-34页 |
·VGA到视频的转换原理和方法 | 第34-35页 |
·自动对焦电路 | 第35-36页 |
·I~2C总线通信的实现 | 第36-39页 |
·I~2C总线协议的基本原理和特点 | 第36页 |
·I~2C总线协议的时序 | 第36-37页 |
·总线数据的传送 | 第37-38页 |
·总线接口板电路的实现 | 第38-39页 |
第四章:CRT背投电视会聚自动调整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39-72页 |
·系统自动调整流程 | 第39-42页 |
·自动调整流程示意图 | 第39-40页 |
·流程分析 | 第40-42页 |
·BMP图像的文件格式 | 第42-45页 |
·BMP文件文件头信息块的定义 | 第43页 |
·BMP位图信息头的定义 | 第43-44页 |
·图像数据区 | 第44-45页 |
·图像处理 | 第45-66页 |
·动态二值化 | 第45-46页 |
·腐蚀膨胀算法 | 第46-48页 |
·边缘跟踪算法 | 第48-52页 |
·边框获取 | 第52-54页 |
·圆心坐标获取 | 第54-57页 |
·几何误差计算及调整 | 第57-62页 |
·会聚误差计算及调整 | 第62-66页 |
·调整精度的确定 | 第66页 |
·几何误差调整精度的确定 | 第66页 |
·会聚误差调整精度的确定 | 第66页 |
·I~2C协议的实现 | 第66-68页 |
·并口引脚选择及定义 | 第66-67页 |
·并口控制 | 第67-68页 |
·协议的模拟 | 第68页 |
·系统自动对焦 | 第68-70页 |
·自动对焦原理 | 第68页 |
·评价函数 | 第68-69页 |
·背景噪声的获取 | 第69页 |
·灰度变换 | 第69-70页 |
·自动对焦过程 | 第70页 |
·系统软件的测试 | 第70-72页 |
·重复性测试 | 第70-71页 |
·一致性测试 | 第71页 |
·系统受控性测试 | 第71页 |
·系统参数的测试 | 第71-72页 |
第五章:会聚自动调整系统总结与展望 | 第72-76页 |
·系统的总结 | 第72页 |
·系统的改进 | 第72-74页 |
·系统软件稳定性的改进 | 第72-73页 |
·系统信号源的改进 | 第73页 |
·调整时间的进一步降低 | 第73-74页 |
·自动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 | 第74页 |
·调整效果的进一步改善 | 第74页 |
·人机交互方式的进一步改善 | 第74页 |
·会聚自动调整系统的展望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