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act | 第9-16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6-27页 |
1 分类及起源 | 第16-18页 |
2 分布及主要特点 | 第18-19页 |
3 种间杂交及育种利用 | 第19-20页 |
4 中国圆锥小麦地方品种概况 | 第20-21页 |
5 EST-SSR标记 | 第21-22页 |
6 α醇溶蛋白基因 | 第22-24页 |
7 低分子量麦谷蛋白 | 第24-27页 |
第二章 圆锥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分析 | 第27-37页 |
1 前言 | 第27-2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9-35页 |
·农艺性状表现 | 第29-31页 |
·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 第31-32页 |
·农艺性状表现的地区差异 | 第32-33页 |
·主成分分析 | 第33-35页 |
4 讨论 | 第35-37页 |
第三章 圆锥小麦地方品种品质分析 | 第37-50页 |
1 前言 | 第37-3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8-40页 |
·材料 | 第38页 |
·品质测定 | 第38-40页 |
·蛋白质测定 | 第38-39页 |
·面筋含量测定 | 第39-40页 |
·粉质参数测定 | 第40页 |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0-47页 |
·蛋白质分析 | 第40-43页 |
·面筋指标分析 | 第43-44页 |
·粉质参数分析 | 第44-47页 |
4 讨论 | 第47-50页 |
第四章 圆锥小麦地方品种EST-SSR分析 | 第50-67页 |
1 前言 | 第50-51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51-55页 |
·材料 | 第51页 |
·SSR检测 | 第51-53页 |
·数据统计 | 第53-55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5-63页 |
·EST-SSR变异 | 第55页 |
·群体遗传结构 | 第55-56页 |
·位点群体分析 | 第56-62页 |
·聚类分析 | 第62-63页 |
4 讨论 | 第63-67页 |
第五章 圆锥小麦地方品种LMW-GS基因多样性分析 | 第67-81页 |
1 前言 | 第67-68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8-71页 |
·材料 | 第68页 |
·PCR扩增 | 第68-69页 |
·PCR产物回收纯化 | 第69页 |
·连接 | 第69-70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 | 第70页 |
·转化大肠杆菌 | 第70页 |
·阳性克隆筛选 | 第70-71页 |
·序列测定、比较和群体分析 | 第7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71-78页 |
·Glu-A3位点分析 | 第71-72页 |
·Glu-B3位点分析 | 第72-77页 |
·Glu-A3和Glu-B3位点群体表现 | 第77-78页 |
4 讨论 | 第78-81页 |
第六章 圆锥小麦地方品种α—醇溶蛋白基因序列分析 | 第81-92页 |
1 前言 | 第81-8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82-84页 |
·材料 | 第82页 |
·实验方法 | 第82-8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84-90页 |
·克隆和测序 | 第84-85页 |
·密码子使用 | 第85页 |
·提前终止密码子分析 | 第85-87页 |
·半胱氨酸分析 | 第87页 |
·序列氨基酸分析 | 第87-88页 |
·聚类分析 | 第88-90页 |
4 讨论 | 第90-92页 |
第七章 圆锥小麦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分析 | 第92-101页 |
1 前言 | 第92-93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93-94页 |
·材料 | 第93页 |
·方法 | 第93-9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94-98页 |
·花粉母细胞检测 | 第94-97页 |
·F_1植株农艺性状分析 | 第97页 |
·后代农艺性状表现 | 第97-98页 |
4 讨论 | 第98-10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1-114页 |
致谢 | 第114-11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15-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