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麦论文--小麦论文

陇南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解析及利用评价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5页
目录第5-7页
第一章 绪论第7-21页
 1.1 研究的目的、意义第7-8页
 1.2 小麦抗条锈病性遗传研究进展第8-15页
  1.2.1 研究历史第8-9页
  1.2.2 主效抗病基因第9-11页
  1.2.3 常规遗传学方法第11页
  1.2.4 细胞遗传学方法(非整倍体法)第11-13页
  1.2.5 抗病基因推导第13-14页
  1.2.6 标记的应用第14-15页
 1.3 遗传多样性控制植物病害研究进展第15-19页
  1.3.1 群体水平下抗病基因利用控制病害的途径第15-16页
  1.3.2 历史回顾第16页
  1.3.3 遗传多样性对病害的控制作用第16-17页
  1.3.4 遗传多样性对病菌种群进化的影响第17页
  1.3.5 遗传多样性在产量上的影响第17页
  1.3.6 混合品种的实际应用技术第17-18页
  1.3.7 遗传多样性在生产上应用成功的典型事例第18-19页
 1.4 主要研究内容第19-20页
  1.4.1 陇南重要抗源及生产品种抗条锈遗传分析第19页
  1.4.2 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第19-20页
  1.4.3 小麦抗条锈基因可利用性评价第20页
  1.4.4 品种多样性控制条锈病研究第20页
 1.5 技术路线第20-21页
第二章 陇南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解析及利用评价第21-47页
 2.1 重要抗源和生产品种的抗条锈遗传分析第21-28页
  2.1.1 重要抗源贵农21抗条锈性鉴定及抗性遗传分析第21-23页
  2.1.2 主要生产品种抗条锈性遗传分析第23-28页
 2.2 主要品种抗条锈基因推导分析第28-39页
  2.2.1 第一批45个品种的抗条锈基因推导第28-33页
  2.2.2 第二批品种的抗条锈基因推导第33-36页
  2.2.3 陇南小麦品种抗条锈基因背景的聚类分析第36-39页
 2.3 抗条锈基因及持久抗锈类型在陇南的利用评价第39-47页
  2.3.1 已知抗条锈基因(载体品种)在陇南的有效性及利用评价第39-42页
  2.3.2 国外小麦持久抗锈品种的利用评价第42-47页
第三章 品种多样性控制小麦条锈病研究第47-58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7-48页
  3.1.1 供试材料第47页
  3.1.2 试验方法第47-4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8-58页
  3.2.1 不同品种组合/不同栽培方式对条锈病的影响第48-54页
  3.2.2 不同品种组合及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的影响第54-57页
  3.2.3 小结第57-58页
第四章 结论与讨论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7页
致谢第67-68页
作者简介第68页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技成果奖励和发表的论文第68-69页

论文共6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空中交通管制指挥监测系统的新结构设计与优化
下一篇:石杉碱甲生物粘附型缓释片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