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邻里交往空间调查研究
郑重声明 | 第1-3页 |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引言 | 第8-11页 |
第一章 邻里交往及交往空间概念辨析与相关问题综述 | 第11-26页 |
1.1 邻里与邻里交往 | 第11-17页 |
1.1.1 概念引入 | 第11页 |
1.1.2 交往需求 | 第11-13页 |
1.1.2.1 住宅区的安全需求 | 第11-12页 |
1.1.2.2 人们的生理、心理需求 | 第12-13页 |
1.1.3 交往心理 | 第13-14页 |
1.1.3.1 交往基础 | 第13页 |
1.1.3.2 交往范围 | 第13-14页 |
1.1.3.3 交往感受 | 第14页 |
1.1.4 交往行为 | 第14-17页 |
1.1.4.1 交往活动的类型 | 第14-15页 |
1.1.4.2 交往行为的模式 | 第15-17页 |
1.2 现代城市住宅区邻里交往的问题 | 第17-18页 |
1.2.1 交往对象组成的转变 | 第17-18页 |
1.2.2 交往空间范围的转变 | 第18页 |
1.2.3 交往模式的转变 | 第18页 |
1.2.4 交往观念的转变 | 第18页 |
1.3 交往空间 | 第18-21页 |
1.3.1 空间层次与交往 | 第19-20页 |
1.3.1.1 公共空间 | 第19页 |
1.3.1.2 半公共空间 | 第19页 |
1.3.1.3 半私密空间 | 第19-20页 |
1.3.1.4 私有空间 | 第20页 |
1.3.2 空间尺度与交往 | 第20-21页 |
1.3.3 空间品质与交往 | 第21页 |
1.4 邻里交往的地域特征 | 第21-26页 |
1.4.1 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 第21-22页 |
1.4.2 社会文化环境特征 | 第22页 |
1.4.3 地区经济环境特征 | 第22-26页 |
第二章 郑州市邻里交往活动及交往空间调查 | 第26-58页 |
2.1 调查模式 | 第26-28页 |
2.1.1 问卷调查 | 第26-27页 |
2.1.2 访谈记录 | 第27页 |
2.1.3 行为观察记录 | 第27-28页 |
2.2 调查资料整理及分析 | 第28-54页 |
2.2.1 不同地段的住宅区交往状况调查分析 | 第28-38页 |
2.2.2 不同时期的住宅区交往状况调查分析 | 第38-43页 |
2.2.3 不同成员组成的住宅区交往状况调查分析 | 第43-50页 |
2.2.3.1 不同民族组成 | 第43-46页 |
2.2.3.2 不同年龄组成 | 第46-50页 |
2.2.4 不同建筑形式的住宅区交往状况调查分析 | 第50-54页 |
2.3 郑州市邻里交往空间评论 | 第54-58页 |
2.3.1 交往状况 | 第54-55页 |
2.3.2 交往空间设计问题 | 第55-58页 |
第三章 郑州市邻里交往空间营造对策 | 第58-72页 |
3.1 强化郑州市邻里交往空间的适宜性 | 第58-64页 |
3.1.1 适宜性交往空间的设计 | 第58-61页 |
3.1.1.1 地域适宜性 | 第58-59页 |
3.1.1.2 行为适宜性 | 第59-60页 |
3.1.1.3 识别适宜性 | 第60-61页 |
3.1.2 适宜性的营造方式 | 第61-64页 |
3.1.2.1 旧住宅区交往空间的改造 | 第61-63页 |
3.1.2.2 新住宅区交往空间的建设 | 第63页 |
3.1.2.3 民众参与的营造过程 | 第63-64页 |
3.2 加强交往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联 | 第64-67页 |
3.2.1 商业步行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联 | 第64-66页 |
3.2.2 休闲空间与城市空间的关联 | 第66-67页 |
3.3 传承交往空间中的地方传统 | 第67-72页 |
3.3.1 传统交往方式 | 第67-68页 |
3.3.2 传统交往空间形式的延续 | 第68-72页 |
结语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7页 |
附录一: 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 | 第77-78页 |
附录二: 天下城问卷 | 第78-79页 |
附录三: 国棉六厂问卷 | 第79-80页 |
附录四: 未来花园、商城老城墙访谈记录 | 第80-81页 |
附录五: 鑫苑名家鑫福苑行为观察记录 | 第8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