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3页 |
1.1 研究动机 | 第9页 |
1.2 研究文献回顾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1-12页 |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及构想 | 第12-13页 |
第2章 理性融资决策的实质及理论基础 | 第13-21页 |
2.1 理性范畴界定 | 第13-14页 |
2.2 理性融资决策的实质 | 第14-15页 |
2.3 企业融资的理论基础 | 第15-20页 |
2.3.1 现代资本结构理论的起源——MM理论 | 第15页 |
2.3.2 考虑了税收因素和破产成本的权衡理论 | 第15-16页 |
2.3.3 以信息不对称为核心的新融资理论 | 第16-18页 |
2.3.4 现代财务契约理论:公司控制权模型 | 第18页 |
2.3.5 行为学和行为财务学相关理论 | 第18-20页 |
2.4 小结 | 第20-21页 |
第3章 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决策行为分析 | 第21-29页 |
3.1 我国上市公司的非理性融资决策之现状分析 | 第21-26页 |
3.1.1 融资动机不纯 | 第21-22页 |
3.1.2 融资决策主体错位 | 第22-23页 |
3.1.3 融资工具选择上的偏好 | 第23-26页 |
3.2 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决策的后果分析 | 第26-28页 |
3.2.1 对资本市场的影响 | 第26页 |
3.2.2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 第26-27页 |
3.2.3 对投资者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小结 | 第28-29页 |
第4章 我国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决策的成因与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29-49页 |
4.1 上市公司融资决策非理性的成因分析 | 第29-42页 |
4.1.1 制度“硬约束”失效是上市公司融资决策非理性行为产生的根源 | 第29-38页 |
4.1.2 信用文化的残缺是上市公司非理性融资决策形成的深层原因 | 第38-42页 |
4.2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决策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42-48页 |
4.2.1 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42-43页 |
4.2.2 模型方法 | 第43-45页 |
4.2.3 模型分析结果及解释 | 第45-48页 |
4.3 小结 | 第48-49页 |
第5章 我国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理性化政策性研究 | 第49-59页 |
5.1 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理性化的价值取向 | 第49页 |
5.2 上市公司融资决策理性化的机制设计 | 第49-57页 |
5.2.1 优化上市公司股权结构 | 第50-51页 |
5.2.2 积极发展企业债券市场 | 第51-52页 |
5.2.3 监管机制完善 | 第52-54页 |
5.2.4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机制 | 第54-57页 |
5.3 信用文化的重建 | 第57-58页 |
5.3.1 政府在信用文化建立中的推动作用 | 第57-58页 |
5.3.2 加强中介机构诚信的建立 | 第58页 |
5.3.3 上市公司信用文化的建立 | 第58页 |
5.4 小结 | 第58-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65-66页 |
附表 | 第66-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