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改革的代价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导论 | 第9-19页 |
第一章 当代中国的改革与代价 | 第19-39页 |
一、改革代价的本质和类型 | 第20-28页 |
1、代价的哲学界定 | 第20-23页 |
2、改革代价的本质 | 第23-25页 |
3、改革代价的类型 | 第25-27页 |
4、代价与风险 | 第27-28页 |
二、传统体制的代价:改革的基本动因 | 第28-33页 |
1、计划经济的基本特征及其代价 | 第29-31页 |
2、旧的政治体制的主要弊端及其代价 | 第31-33页 |
三、改革必然伴随着新的代价 | 第33-39页 |
1、改革的革命性和探索性决定改革要付出代价 | 第34-35页 |
2、改革过程的基本特征决定改革要付出代价 | 第35-36页 |
3、改革的目标选择决定改革要付出代价 | 第36-39页 |
第二章 当代中国改革代价的表现与成因 | 第39-73页 |
一、改革的历史也是代价的历史 | 第39-48页 |
1、农村经济改革的代价 | 第40-42页 |
2、城市经济改革的代价 | 第42-45页 |
3、对外开放的代价 | 第45-48页 |
二、改革代价的若干主要表现分析 | 第48-61页 |
1、贫富分化 | 第49-54页 |
2、腐败蔓延 | 第54-58页 |
3、一定范围的道德滑坡 | 第58-61页 |
三、改革代价的成因 | 第61-73页 |
1、认识论根源:认识的相对性和历史局限性 | 第63-65页 |
2、价值论根源: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 | 第65-69页 |
3、政策性根源:政策选择和决策失误 | 第69-73页 |
第三章 当代中国改革代价的合理限度 | 第73-98页 |
一、苏联改革的代价及其教训 | 第73-82页 |
1、苏联改革的沉痛代价 | 第73-75页 |
2、苏联改革代价的深刻教训 | 第75-82页 |
二、评判改革代价合理限度的标准 | 第82-92页 |
1、改革代价是否小于改革的收益 | 第82-84页 |
2、改革代价是否背离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 第84-87页 |
3、改革代价是否损害了最大多数人的利益 | 第87-89页 |
4、改革代价是否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 第89-92页 |
三、把握改革代价合理限度应考虑的若干因素 | 第92-98页 |
1、公众对改革代价的心理承受能力 | 第92-94页 |
2、国家对改革代价的补偿能力 | 第94-96页 |
3、社会的稳定程度 | 第96-98页 |
第四章 当代中国改革代价的调控 | 第98-124页 |
一、调控改革代价的必要性 | 第98-106页 |
1、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 第98-102页 |
2、改革获得支持和动力的客观需要 | 第102-106页 |
二、调控改革代价的基本原则 | 第106-118页 |
1、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 第106-108页 |
2、协调好改革进程中的各种利益关系 | 第108-112页 |
3、坚持改革的社会公正性 | 第112-118页 |
三、调控改革代价的基本机制 | 第118-124页 |
1、代价调控对象 | 第118-120页 |
2、代价调控手段 | 第120-122页 |
3、代价调控过程 | 第122-124页 |
第五章 代价意识与科学发展观 | 第124-143页 |
一、代价意识的觉醒与发展观的嬗变 | 第124-131页 |
1、经济增长发展观的产生及其代价 | 第124-126页 |
2、综合发展观的代价意识 | 第126-128页 |
3、可持续发展观的代价观 | 第128-131页 |
二、科学发展观与发展的代价意识 | 第131-143页 |
1、科学发展观的产生背景 | 第132-137页 |
2、科学发展观的深刻内涵与代价意识 | 第137-143页 |
余论 | 第143-1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50-158页 |
后记 | 第1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