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1 引言 | 第11-17页 |
| ·国内外种源研究意义和现状 | 第11-12页 |
| ·我国种源试验研究主要成就 | 第12-14页 |
| ·侧柏分类特征和地理分布 | 第14-15页 |
| ·侧柏种源的研究现状 | 第15页 |
| ·本项目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5-17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17-20页 |
| ·试验材料 | 第17页 |
| ·试验地概况 | 第17页 |
| ·试验方法 | 第17-20页 |
| ·树高、胸径、材积的测定 | 第17-18页 |
| ·枝下高、冠幅的测定 | 第18页 |
| ·叶绿素含量测定 | 第18页 |
| ·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的测定 | 第18-19页 |
| ·各种源子代种子品质测定 | 第19页 |
| ·高生长节律 | 第19页 |
| ·结果分析方法 | 第19-20页 |
| 3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20-53页 |
| ·21 年生侧柏地理种源各性状的差异分析 | 第20-33页 |
| ·21 年生侧柏地理种源树高、胸径、材积生长差异分析 | 第20-22页 |
| ·树冠的差异分析 | 第22-23页 |
| ·不同种源的适应性分析 | 第23-24页 |
| ·生理生化性状差异分析 | 第24-30页 |
| ·各种源叶绿素含量的差异分析 | 第24-27页 |
| ·光合特性差异分析 | 第27-30页 |
| ·种源间有显著差异性状的遗传力 | 第30-31页 |
| ·种源间有显著差异性状的遗传相关分析 | 第31-33页 |
| ·地理变异规律 | 第33-39页 |
| ·树高地理变异规律 | 第34-36页 |
| ·胸径地理变异规律 | 第36-37页 |
| ·侧柏种源材积地理变异规律 | 第37-39页 |
| ·侧柏地理种源系统聚类分析 | 第39-41页 |
| ·不同树龄各性状变异及相关 | 第41-46页 |
| ·不同树龄树高、胸径的差异 | 第41-45页 |
| ·不同树龄树高、胸径生长的变异规律 | 第45-46页 |
| ·种源试验林自由授粉子代性状差异及变异规律 | 第46-53页 |
| ·子代球果、种子性状的变异 | 第46-50页 |
| ·球果长度 | 第47-48页 |
| ·种子千粒重 | 第48-49页 |
| ·种子长度 | 第49页 |
| ·侧柏地理种源自由授粉子代聚类分析 | 第49-50页 |
| ·苗期生长性状差异 | 第50-53页 |
| ·苗木高生长节律变异 | 第50-52页 |
| ·苗木整个生长期高生长的差异 | 第52-53页 |
| 4 讨论 | 第53-57页 |
| ·关于林木早期选择指标的讨论 | 第53-54页 |
| ·关于林木早期选择年龄的探讨 | 第54-55页 |
| ·部分性状与材积的相关性分析中的问题讨论 | 第55页 |
| ·地理变异规律的讨论 | 第55-56页 |
| ·侧柏种源自由授粉子代变异的讨论 | 第56-57页 |
| 5 结论 | 第57-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7页 |
| 致谢 | 第67-68页 |
| 发表论文情况 | 第6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