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正文 | 第9-25页 |
引言 | 第9-1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0-13页 |
1.1 材料的培养和水分胁迫处理 | 第10-11页 |
1.2 叶片相对含水量的测定 | 第11页 |
1.3 质膜相对透性的测定 | 第11页 |
1.4 叶片光合色素含量的测定 | 第11页 |
1.5 DCIP光还原活性的测定 | 第11-12页 |
1.6 类囊体膜蛋白的制备 | 第12页 |
1.7 类囊体膜多态组分的尿素—SDS-PAGE分析 | 第12页 |
1.8 Western免疫印迹分析 | 第12页 |
1.9 RNA的提取和Northern杂交 | 第12-1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3-18页 |
2.1 渐进水分胁迫下叶片水分状况的变化 | 第13-14页 |
2.2 水分胁迫对叶片质膜相对透性的影响 | 第14页 |
2.3 水分胁迫对叶片光合色素水平的影响 | 第14-15页 |
2.4 水分胁迫对光系统II DCIP光还原活性的影响 | 第15-16页 |
2.5 水分胁迫对光系统II蛋白稳态水平的影响 | 第16-17页 |
2.6 水分胁迫对光系统II mRNA稳态水平的影响 | 第17-18页 |
3 讨论 | 第18-21页 |
4 参考文献 | 第21-25页 |
综述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理生化的影响及植物抗旱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5-57页 |
一 水分胁迫对植物形态和生理过程的影响 | 第25-29页 |
1 水分胁迫对植物外部形态的影响 | 第25-26页 |
2 水分胁迫对植物内部结构和组分的影响 | 第26-27页 |
2.1 对气孔的影响 | 第26页 |
2.2 对游离脯氨酸积累的影响 | 第26页 |
2.3 对叶绿体超微结构的影响 | 第26-27页 |
3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 第27-29页 |
3.1 对气体交换的影响 | 第27页 |
3.2 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 第27-28页 |
3.3 对呼吸速率的影响 | 第28页 |
3.4 对叶片膜透性及膜脂肪酸组分的影响 | 第28页 |
3.5 对植物激素的影响 | 第28-29页 |
3.6 对与呼吸有关的几种酶活性的影响 | 第29页 |
二 水分胁迫下植物抗旱的生理生化变化 | 第29-33页 |
1 气孔行为 | 第29-30页 |
2 渗透调节 | 第30-31页 |
3 CO2体内循环与碳同化途径的改变 | 第31页 |
4 植物激素水平的调节 | 第31-32页 |
5 植物体内活性氧的产生和清除 | 第32-33页 |
5.1 水分胁迫下活性氧变化 | 第32页 |
5.2 水分胁迫下抗氧化系统的适应性反应 | 第32-33页 |
三 植物对水分胁迫的基因响应 | 第33-40页 |
1 植物对水分胁迫响应的基因表达系统 | 第33-34页 |
2 水分肋、迫诱导基因 | 第34-38页 |
2.1 渗透调节物质,可溶性糖 | 第34-36页 |
2.2 离子和水分通道蛋白 | 第36-37页 |
2.3 Lea蛋白 | 第37-38页 |
3 与植物抗旱性相关的调控元件和因子 | 第38-40页 |
3.1 ABA在水分胁迫基因表达中的作用 | 第38-39页 |
3.2 不依赖ABA的基因表达 | 第39-40页 |
四 植物水分胁迫信号的识别与转导 | 第40-45页 |
1 水分胁迫信号的识别 | 第40-41页 |
2 水分胁迫信号胞内转导 | 第41-43页 |
3 脱落酸信号转导 | 第43-45页 |
3.1 脱落酸的结合位点与受体 | 第43页 |
3.2 第二信使 | 第43-44页 |
3.3 蛋白质的可逆磷酸化 | 第44-45页 |
五 耐早性植物品种的培育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60页 |
声明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