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制药化学工业论文--激素制造论文

氢化可的松结晶过程研究

第一章 序论第1-31页
   ·结晶的沿革、展望及重要性第12-17页
   ·皮质激素现状第17-19页
   ·氢化可的松研究进展第19-28页
     ·氢化可的松性质第20-21页
     ·氢化可的松的作用第21-22页
     ·氢化可的松的合成原理及生产过程第22-28页
   ·本文研究背景及工作第28-31页
     ·国内外市场动态第28-29页
     ·问题的提出第29页
     ·研究课题的要求第29页
     ·课题研究意义第29-30页
     ·本文工作第30-31页
第二章 氢化可的松纯化方法的研究第31-38页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31-32页
   ·氢化可的松分离过程的选择第32-35页
     ·萃取分离第32-33页
     ·膜分离第33页
     ·超临界流体萃取第33-34页
     ·色谱分离第34页
     ·吸附分离第34-35页
   ·结晶技术第35-36页
   ·蒸发、溶析和冷却结晶及溶剂回收利用的新工艺第36-37页
   ·本章小结第37-38页
第三章 氢化可的松结晶形态学研究第38-64页
   ·晶体结构与晶习第38-48页
     ·晶体结构第38-40页
     ·晶体结构的测定第40-44页
       ·晶体粉末衍射法第41页
       ·CCD 的结构及衍射原理第41-43页
       ·单晶衍射法第43-44页
     ·晶习的理论预测第44-48页
       ·BFDH 模型第44-45页
       ·PBC 模型和AE 模型第45-47页
       ·BCF 理论和Ising 模型第47-48页
   ·氢化可的松晶体的结构、热分析及形貌预测研究第48-62页
     ·实验药品和仪器第48页
     ·晶系的研究第48-50页
     ·热性质的变化第50-52页
     ·氢化可的松在异丙醇中的晶体生长及结构测定第52-56页
       ·晶体的生长第52页
       ·结构的测定第52-53页
       ·结果与讨论第53-56页
     ·氢化可的松甲醇溶剂化合物的晶体生长、结构与形貌第56-62页
       ·晶体的生长第56页
       ·结构的测定第56页
       ·结果与讨论第56-60页
       ·晶体形貌预测第60-62页
   ·本章小结第62-64页
第四章 氢化可的松的结晶热力学研究第64-93页
   ·热力学理论第64-78页
     ·固液相平衡及溶解度预测第64-66页
     ·活度系数方程第66-72页
       ·正规溶液理论第67-68页
       ·无热溶液理论第68-69页
       ·Van Laar 理论第69-70页
       ·Wilson 方程第70页
       ·Redlich-Kister 方程第70页
       ·λh 方程第70-72页
     ·溶解度与介稳区第72-78页
       ·溶解度第72-73页
       ·介稳区第73-76页
       ·溶解度与介稳区的测定第76-78页
   ·氢化可的松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度的研究第78-87页
     ·氢化可的松溶解度的理论分析第78-81页
     ·实验研究第81-82页
       ·试剂及实验装置第81页
       ·实验方法第81-82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2-87页
       ·温度对溶解度的影响第82-83页
       ·溶剂配比对溶解度的影响第83-84页
       ·溶剂性质对溶解度的影响第84-87页
   ·介稳区的实验研究第87-89页
     ·实验研究第87-88页
       ·实验试剂及实验装置第87页
       ·实验方法第87-88页
     ·实验结果与讨论第88-89页
   ·其他物性第89-92页
     ·溶解热及结晶热的估算第89-90页
     ·熔点及熔化焓的测定第90-92页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五章 氢化可的松结晶动力学研究第93-137页
   ·成核第93-101页
     ·均相成核第94-96页
     ·非均相成核第96-97页
     ·二次成核第97-101页
   ·晶体生长第101-108页
     ·溶质扩散第103页
     ·表面反应第103-105页
     ·表面熵因子与晶体生长机理的判别第105-108页
   ·结晶诱导期与表面张力第108-112页
     ·理论分析第108-111页
     ·氢化可的松结晶诱导期测定与表面张力的计算第111-112页
       ·试剂、实验装置与实验步骤第111页
       ·计算结果和结论第111-112页
   ·结晶动力学与粒数衡算方程第112-118页
     ·粒度和粒数衡算方程第112-116页
     ·质量衡算方程第116-117页
     ·晶体生长模型第117-118页
   ·实验部分第118-124页
     ·蒸发溶析结晶第118-122页
       ·试剂第120页
       ·实验装置第120-121页
       ·实验步骤第121-122页
     ·冷却结晶第122-123页
       ·试剂第122页
       ·实验装置第122页
       ·实验步骤第122-123页
     ·实验数据的测定及各参数的计算第123-124页
     ·粒度分布模型分析第124页
   ·动力学参数求解及结晶动力学方程第124-126页
     ·动力学参数求解第124-126页
     ·结晶动力学方程第126页
   ·不同仪器对晶体生长的表征第126-136页
     ·粒度分布的测定方法第126-127页
     ·FBRM 和PVM 简介第127-128页
     ·FBRM 测量的影响因素第128-130页
     ·实验部分第130页
       ·实验设备第130页
       ·实验样品第130页
       ·实验过程第130页
     ·实验结果及讨论第130-135页
       ·体积形状因子和变异系数第130页
       ·粒度测量结果第130-132页
       ·不同设备对粒径增长的表征第132-135页
     ·FBRM 与Malvern 粒度测量的理论比较第135-136页
   ·本章小结第136-137页
第六章 氢化可的松结晶工艺研究第137-169页
   ·结晶工艺及实验方案设计第137-138页
     ·实验方案的设计思路第137-138页
     ·耦合结晶工艺拟考虑的因素第138页
   ·粗品的液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第138-142页
     ·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及实验条件第138-139页
     ·液质联用仪测量结果及讨论第139-142页
   ·粗品溶液脱色研究第142-154页
     ·吸附技术简介第142-143页
     ·实验仪器及药品第143-146页
       ·主要实验仪器第143-144页
       ·实验装置图第144页
       ·实验用脱色剂第144-146页
     ·脱色实验第146-152页
     ·结果与讨论第152-153页
     ·脱色剂脱色效果分析第153-154页
     ·超声波对脱色过程的影响第154页
     ·脱色实验结论第154页
   ·结晶工艺过程的研究第154-164页
     ·溶剂的选择第155-157页
     ·结晶过程的影响因素第157-163页
       ·溶剂对氢化可的松结晶的影响第157-159页
       ·过饱和度的影响第159-160页
       ·搅拌的影响第160-161页
       ·晶种的影响第161页
       ·温度的影响第161-162页
       ·结晶方式的影响第162-163页
     ·实验步骤第163页
     ·最大收率的理论计算与实验测定第163-164页
   ·耦合结晶工艺的效果第164页
   ·结晶产品的分析第164-167页
     ·红外分析第164-166页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第166页
     ·热分析第166-167页
   ·本章小结第167-169页
第七章 数学模型建立与结晶过程模拟第169-188页
   ·过程模拟慨述第169-170页
   ·人工神经网络在结晶中的应用第170-176页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第170-171页
     ·网络结构及其学习算法的研究第171-176页
       ·小波时频定位特性第171-173页
       ·采用小波基作为隐层激活函数的FNN第173-174页
       ·网络的构造性学习算法第174-176页
   ·人工神经网络模拟实验结果第176-179页
   ·蒸发、溶析结晶过程数学模型与求解第179-184页
     ·模型建立第179页
     ·模型求解第179-184页
       ·采出液量与结晶器内溶液浓度的函数关系第180-182页
       ·数值求解及模拟流程第182-184页
   ·结晶模拟结果与讨论第184-185页
     ·模型可靠性验证第184-185页
     ·恒定过饱和度的结晶操作第185页
   ·最佳操作时间表第185-187页
   ·本章小结第187-188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88-191页
   ·结论第188-189页
   ·论文创新点第189-190页
   ·建议第190-191页
参考文献第191-206页
发表论文第206-207页
附录第207-213页
致谢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水分胁迫对两种胁迫耐受能力不同的小麦品种光系统Ⅱ的影响
下一篇:复杂背景下的彩色人脸检测算法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