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6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8-10页 |
·时代发展的需要 | 第8-9页 |
·实施人才发展战略的必然选择 | 第9页 |
·我国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的要求 | 第9-10页 |
·研究思路与内容 | 第10页 |
·研究方法 | 第10页 |
·问卷调查法 | 第10页 |
·访谈法 | 第10页 |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基本概念 | 第10-11页 |
·理论基础 | 第11-12页 |
·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第2章 我国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分类 | 第16-22页 |
·依据联合方式划分的模式类型 | 第16-18页 |
·以项目为依托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 | 第16页 |
·联合设立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 | 第16页 |
·建立经济实体培养研究生 | 第16-17页 |
·引进企业人才兼任研究生导师 | 第17页 |
·创办大学科技园 | 第17页 |
·共建合作研究中心 | 第17页 |
·受企业委托定制培养研究生 | 第17-18页 |
·学校学生到企事业单位实习 | 第18页 |
·依据合作过程划分的模式类型 | 第18页 |
·全过程合作型 | 第18页 |
·阶段性合作型 | 第18页 |
·依据参与上体数量划分的模式类型 | 第18-19页 |
·两主体合作型 | 第18页 |
·三主体合作型 | 第18-19页 |
·多主体合作型 | 第19页 |
·依据联合培养主导方划分的模式类型 | 第19-20页 |
·政府主导型 | 第19页 |
·企业主导型 | 第19页 |
·学校主导型 | 第19-20页 |
·联合共建型 | 第20页 |
·依据合作网络结构形式划分的模式类型 | 第20-21页 |
·点对点型 | 第20页 |
·点对链型 | 第20页 |
·网络型 | 第20-21页 |
·依据联合动力划分的模式类型 | 第21-22页 |
·政府推动型 | 第21页 |
·自愿结合型 | 第21页 |
·政府推动和自愿结合型 | 第21-22页 |
第3章 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现状调查 | 第22-32页 |
·华北电力大学 | 第22-23页 |
·北京邮电大学 | 第23-25页 |
·北京工业大学 | 第25页 |
·北京交通大学 | 第25-26页 |
·北京理工大学 | 第26-27页 |
·北京林业大学 | 第27-28页 |
·北京体育大学 | 第28-29页 |
·北京中医药大学 | 第29-30页 |
·中国政法大学 | 第30页 |
·北京科技大学 | 第30-32页 |
第4章 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培养模式现状分析 | 第32-44页 |
·调查设计 | 第32-33页 |
·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模式调查分析 | 第33-38页 |
·学科领域与研究类型 | 第33页 |
·基地建设的形式和途径 | 第33-34页 |
·研究生培养的模式和方式 | 第34-35页 |
·目的和要求 | 第35页 |
·项目和经费来源 | 第35-36页 |
·培养成果 | 第36-38页 |
·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问题分析 | 第38-44页 |
第5章 北京高校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优化模式 | 第44-48页 |
·优化模式选择的原则 | 第44页 |
·优化模式 | 第44-48页 |
·以政府(教育主管部门)为主导方,多主体联合共建 | 第44-45页 |
·以高校为中心、多主体网络式合作共建联合培养基地 | 第45页 |
·以项目依托为主要培养形式,与其他培养形式相结合 | 第45-46页 |
·建立多层次的产学研联合培养形式 | 第46-48页 |
第6章 结语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2页 |
个人简介 | 第52-53页 |
导师简介 | 第53-54页 |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附录 | 第56-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