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经济计划与管理论文--企业经济论文--企业经济理论和方法论文

企业权威和集权与分权的经济学分析

中文摘要第1-9页
英文摘要第9-13页
第一章 导论第13-34页
 第一节 选题的理论与实践意义第13-14页
 第二节 相关文献回顾第14-29页
  一、 国外相关文献回顾第15-27页
  二、 国内相关文献回顾第27-29页
 第三节 结构安排和可能的创新第29-34页
  一、 结构安排第29-31页
  二、 可能的创新第31-34页
第二章 企业权威和集权与分权的界定第34-54页
 第一节 企业权威存在性的争论第34-37页
 第二节 企业权威的界定第37-49页
  一、 企业权威的性质第37-38页
  二、 传统企业权威观的评析第38-45页
  三、 人力资产产权转让的不完全性第45-47页
  四、 企业权威的结构安排第47-49页
 第三节 企业集权与分权的界定第49-54页
  一、 企业集权与分权的界定第49-51页
  二、 企业集权度与企业分权度的界定第51-54页
第三章 企业集权与分权的最优化分析第54-74页
 第一节 内部交易成本与外部交易成本第54-56页
 第二节 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种类、来源与性质第56-63页
  一、 信息成本的来源与性质第56-57页
  二、 影响成本的来源与性质第57-58页
  三、 “裙带成本”的来源与性质第58-59页
  四、 宽恕成本的来源与性质第59页
  五、 创新匮乏成本的来源与性质第59-60页
  六、 代理成本的来源与性质第60-62页
  七、 “帮派成本”的来源与性质第62-63页
 第三节 企业的最优分权度模型第63-74页
  一、 模型的基本假设第63-68页
  二、 企业最优分权度的决定第68-71页
  三、 企业最优分权度的影响因素第71-74页
第四章 现代企业的分权化趋势第74-95页
 第一节 企业面临的环境对其织织结构的影响第75-79页
  一、 企业面临的环境对其织织结构的影响第75页
  二、 企业组织环境的内涵与特性第75-79页
 第二节 现代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的特点第79-84页
  一、 现代企业面临的技术环境的特点第79-80页
  二、 现代企业面临的经济环境的特点第80-83页
  三、 现代企业面临的文化环境的特点第83-84页
 第三节 企业分权化与企业内部交易成本的节约第84-90页
  一、 企业分权化与信息成本的节约第84-85页
  二、 企业分权化与影响成本的节约第85-86页
  三、 企业分权化与创新匮乏成本的节约第86-87页
  四、 企业分权化与代理成本的节约第87-89页
  五、 其它内部交易成本与企业分权化的关系第89-90页
 第四节 企业的分权化与企业最优分权度模型第90-95页
  一、 现代企业所面临的环境的不确定性不断增加第91-92页
  二、 现代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管理能力不断增强第92-93页
  三、 企业管理人员的工作厌恶度不断降低第93-95页
第五章 现代企业的分权化模式第95-113页
 第一节 部分授权型分权化模式第95-102页
  一、 直线职能制组织的特点及适用范围第95-98页
  二、 事业部制组织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第98-100页
  三、 矩阵制组织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第100-101页
  四、 其它部分授权型分权化模式的特点及其适用范围第101-102页
 第二节 完全授权型分权化模式第102-108页
  一、 承包制分权化模式第102-104页
  二、 内部市场制分权化模式第104-108页
 第三节 分权化模式与收益分配模式之间的关系第108-113页
  一、 分权化模式与收益分配模式之间关系的理论分析第108-110页
  二、 分权化模式与收益分配模式之间关系的实证分析第110-113页
第六章 我国国有企业集权与分权问题研究第113-137页
 第一节 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特性及其集权和分权问题的复杂性第113-114页
 第二节 典型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的评析第114-121页
  一、 放权让利式改革方案第114-115页
  二、 经营承包责任制改革方案第115-119页
  三、 现行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第119-121页
 第三节 国有企业管理新机制:经营权币机制第121-137页
  一、 国有企业改革新构想第121-123页
  二、 经营权币机制的主要内容第123-130页
  三、 经营权币机制的功能第130-132页
  四、 经营权币机制与双层股份制第132-134页
  五、 与经营权币机制有关的其它几个问题第134-137页
参考文献第137-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论文共14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飞秒激光在透明介质中的三维光存储研究
下一篇:他汀类药物临床应用的再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