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8页 |
1 卧底侦查概念辨析 | 第8-15页 |
1.1 目前的研究文献对卧底侦查的界定 | 第8-10页 |
1.2 卧底侦查的概念 | 第10-11页 |
1.3 相邻概念的区分 | 第11-15页 |
2 卧底侦查的正当性问题 | 第15-21页 |
2.1 卧底侦查可能存在的弊病 | 第15-17页 |
2.2 卧底侦查与刑事侦查的目的的冲突 | 第17页 |
2.3 关于卧底侦查的正当性的讨论 | 第17-21页 |
3 卧底侦查的法律问题 | 第21-30页 |
3.1 我国卧底侦查的合法性问题 | 第21-27页 |
3.1.1 卧底侦查与强制侦查法定原则 | 第21-23页 |
3.1.2 《刑事诉讼法》没有授予侦查主体运用卧底侦查的权力 | 第23-24页 |
3.1.3 《人民警察法》等行政部门法规定的笼统性 | 第24-25页 |
3.1.4 刑法理论中的“紧急避险”理论与卧底侦查 | 第25-26页 |
3.1.5 结论 | 第26-27页 |
3.2 卧底侦查者实施的侦查行为的合法性问题 | 第27-30页 |
3.2.1 卧底侦查与诱人犯罪 | 第27-28页 |
3.2.2 卧底侦查员自己犯罪的可罚性问题 | 第28-30页 |
4 中国卧底侦查的立法问题 | 第30-50页 |
4.1 我国对秘密侦查措施予以立法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第30-34页 |
4.1.1 我国秘密侦查措施神秘化倾向及其消极影响 | 第30-32页 |
4.1.2 对秘密侦查措施予以规制是法治国家的普遍做法 | 第32-34页 |
4.2 关于立法体例的讨论 | 第34-37页 |
4.2.1 关于各国已有的秘密侦查措施立法的比较 | 第34-35页 |
4.2.2 我国秘密侦查措施立法体例选择 | 第35-37页 |
4.3 卧底侦查立法的比较研究 | 第37-40页 |
4.3.1 英国 | 第37-38页 |
4.3.2 德国 | 第38页 |
4.3.3 我国台湾地区 | 第38-39页 |
4.3.4 澳门地区 | 第39-40页 |
4.3.5 结论 | 第40页 |
4.4 卧底侦查立法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40-41页 |
4.4.1 比例原则 | 第40-41页 |
4.4.2 司法审查原则 | 第41页 |
4.5 规范卧底侦查主要内容 | 第41-50页 |
4.5.1 卧底侦查的适用范围 | 第42-43页 |
4.5.2 卧底侦查实施的实体性要件 | 第43-44页 |
4.5.3 卧底侦查程序性要件 | 第44-46页 |
4.5.4 对卧底侦查员的监督和保护的特别规定 | 第46-47页 |
4.5.5 卧底侦查的救济和责任追究机制 | 第47-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参考文献 | 第51-54页 |
附件 | 第54-58页 |
在读期间的科研成果 | 第58-59页 |
声明 | 第59-60页 |
致谢 | 第6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