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引言 | 第12-14页 |
§1.2 先进控制策略发展与现状 | 第14-17页 |
§1.3 先进控制软件的发展 | 第17-20页 |
§1.4 软件产品开发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5 论文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21-24页 |
第2章 先进控制策略关键技术 | 第24-72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软测量技术 | 第24-55页 |
§2.2.1 软测量原理 | 第25-26页 |
§2.2.2 影响软测量性能的因素 | 第26-27页 |
§2.2.3 软测量模型 | 第27-30页 |
§2.2.4 数据预处理 | 第30-37页 |
§2.2.5 辅助变量选择 | 第37-39页 |
§2.2.6 部分最小二乘(PLS)算法 | 第39-41页 |
§2.2.7 模糊神经网络算法 | 第41-44页 |
§2.2.8 BP神经网络算法 | 第44-49页 |
§2.2.9 精对苯二甲酸(PTA)工艺计算算法 | 第49-55页 |
§2.3 模型辨识技术 | 第55-64页 |
§2.3.1 模型辨识数据预处理 | 第57页 |
§2.3.2 局部辨识 | 第57-60页 |
§2.3.3 全局辨识 | 第60-64页 |
§2.4 多变量预测控制技术 | 第64-71页 |
§2.4.1 预测控制原理 | 第66-68页 |
§2.4.2 多变量预测控制算法 | 第68-71页 |
§2.5 小结 | 第71-72页 |
第3章 多层分布式组件技术及应用 | 第72-88页 |
§3.1 引言 | 第72-74页 |
§3.2 分布式组件技术 | 第74-85页 |
§3.2.1 软件组件结构 | 第75-78页 |
§3.2.2 主流分布式组件模型 | 第78-79页 |
§3.2.3 基于组件的软件开发过程 | 第79-82页 |
§3.2.4 微软的组件对象模型COM/DCOM | 第82-84页 |
§3.2.5 多层体系结构 | 第84-85页 |
§3.3 多层分布式组件技术在工业自动化中的应用 | 第85-87页 |
§3.4 小结 | 第87-88页 |
第4章 通用软测量软件 | 第88-107页 |
§4.1 引言 | 第88页 |
§4.2 APC-Sensor智能软测量软件实现 | 第88-95页 |
§4.2.1 体系结构 | 第88-89页 |
§4.2.2 分析设计 | 第89-93页 |
§4.2.3 功能特点 | 第93-95页 |
§4.3 APC-OLMC在线测量计算软件实现 | 第95-101页 |
§4.3.1 体系结构 | 第95页 |
§4.3.2 分析设计 | 第95-100页 |
§4.3.3 功能特点 | 第100-101页 |
§4.4 典型工程应用实例 | 第101-106页 |
§4.4.1 4CBA软测量系统组成 | 第102-103页 |
§4.4.2 4CBA软测量系统设计 | 第103-105页 |
§4.4.3 4CBA软测量运行分析 | 第105-106页 |
§4.5 小结 | 第106-107页 |
第5章 工业过程对象模型辨识软件 | 第107-119页 |
§5.1 引言 | 第107-108页 |
§5.2 APC-Glide工业过程对象模型辨识软件实现 | 第108-114页 |
§5.2.1 体系结构 | 第108-109页 |
§5.2.2 分析设计 | 第109-113页 |
§5.2.3 功能特点 | 第113-114页 |
§5.3 典型工程应用实例 | 第114-117页 |
§5.4 小结 | 第117-119页 |
第6章 多层分布式组件化先进控制软件 | 第119-136页 |
§6.1 引言 | 第119-120页 |
§6.2 先进控制软件结构分析 | 第120-121页 |
§6.3 多层分布式组件化先进控制软件设计策略 | 第121-123页 |
§6.3.1 分布式设计思路 | 第121-122页 |
§6.3.2 体系结构 | 第122-123页 |
§6.4 APC-iHiecon先进控制软件实现 | 第123-128页 |
§6.4.1 界面层设计 | 第123页 |
§6.4.2 业务层设计 | 第123-124页 |
§6.4.3 数据层设计 | 第124-125页 |
§6.4.4 接口层设计 | 第125-126页 |
§6.4.5 Hiecon控制器结构 | 第126-127页 |
§6.4.6 功能特点 | 第127-128页 |
§6.5 典型工程应用实例 | 第128-134页 |
§6.5.1 抽余液塔先控系统组成 | 第129-130页 |
§6.5.2 抽余液塔阶跃响应 | 第130-131页 |
§6.5.3 抽余液塔模型 | 第131-132页 |
§6.5.4 抽余液塔APC-iHiecon控制器设计 | 第132-133页 |
§6.5.5 抽余液塔APC-iHiecon控制器与常规控制器的切换 | 第133页 |
§6.5.6 抽余液塔APC-iHiecon控制器运行分析 | 第133-134页 |
§6.6 小结 | 第134-136页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6-139页 |
参考文献 | 第139-148页 |
致谢 | 第148-150页 |
作者攻博期间发表/完成的论文 | 第150-151页 |
作者攻博期间参加的课题情况 | 第151-152页 |
作者简介 | 第1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