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类神经坏死病毒的分离和部分特性研究
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缩略词(Abbreviation) | 第11-12页 |
1 文献综述及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27页 |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症 | 第12-22页 |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症的历史及危害 | 第12-13页 |
·流行病学 | 第13-15页 |
·临床症状 | 第15页 |
·病理变化和致病机制 | 第15-16页 |
·病毒分类及基本特征 | 第16-19页 |
·抗原性 | 第17页 |
·病毒生物合成过程 | 第17-19页 |
·诊断方法 | 第19-21页 |
·显微镜观察 | 第19页 |
·免疫学方法 | 第19-20页 |
·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20-21页 |
·细胞培养法 | 第21页 |
·防治 | 第21-22页 |
·VNNV的细胞培养和理化特性 | 第22-26页 |
·细胞培养 | 第22-24页 |
·SSN1 | 第22-23页 |
·E11 | 第23页 |
·GF-1等 | 第23-24页 |
·VNNV的理化特性 | 第24-26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26-27页 |
2 鱼类病毒性神经坏死病毒的分离和部分特性研究 | 第27-52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7-37页 |
·细胞 | 第27页 |
·血清 | 第27页 |
·主要药品与试剂 | 第27页 |
·主要培养基 | 第27-28页 |
·细胞消化液 | 第28-29页 |
·双抗(100×) | 第29页 |
·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29-30页 |
·石蜡切片试剂 | 第30-31页 |
·正染细胞切片试剂 | 第31-32页 |
·病料采集与处理 | 第32页 |
·组织病理观察 | 第32-33页 |
·细胞的培养 | 第33页 |
·病毒分离 | 第33-34页 |
·病料处理接种 | 第33-34页 |
·收集细胞悬液 | 第34页 |
·病毒核酸鉴定 | 第34-35页 |
·病毒核酸抽提 | 第34页 |
·RT-PCR | 第34-35页 |
·PCR产物检测 | 第35页 |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35-36页 |
·病毒滴度(TCID_(50))测定 | 第35-36页 |
·细胞对VNNV的敏感性 | 第36页 |
·病毒理化特性 | 第36页 |
·热稳定性试验 | 第36页 |
·pH敏感性试验 | 第36页 |
·氯仿敏感试验 | 第36页 |
·超微观察 | 第36-37页 |
·负染样品制备和电镜观察 | 第36-37页 |
·超薄切片制备和电镜观察 | 第3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6页 |
·病鱼临床症状 | 第37-38页 |
·组织病理观察 | 第38页 |
·病毒分离 | 第38-40页 |
·RT-PCR | 第40页 |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 | 第40-43页 |
·VNNV在细胞中的增殖滴度TCID_(50) | 第40-41页 |
·细胞对VNNV的敏感性 | 第41-43页 |
·病毒理化特性 | 第43-44页 |
·热稳定性试验 | 第43页 |
·pH敏感性试验 | 第43页 |
·氯仿敏感性试验 | 第43-44页 |
·超微观察 | 第44-46页 |
·负染 | 第44页 |
·正染细胞切片 | 第44-46页 |
·讨论 | 第46-52页 |
·临床症状 | 第46页 |
·VNNV的分离和纯化 | 第46-47页 |
·VNNV的细胞敏感性试验 | 第47-48页 |
·VNNV的最适增值温度 | 第48页 |
·VNNV的理化特性 | 第48-49页 |
·SSN1的细胞培养 | 第49页 |
·VNNV的超微形态观察 | 第49-50页 |
·诊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60页 |
附录 | 第60-61页 |
致谢 | 第6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