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1. 引言 | 第9-14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有关失地农民保障问题的研究 | 第10-14页 |
·国外对失地农民补偿安置问题的研究 | 第10页 |
·国内学术界有关失地农民社会保障问题的研究 | 第10-14页 |
2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基本理论 | 第14-19页 |
·社会保障的涵义和功能 | 第14-18页 |
·社会保障的内涵和外延 | 第14-15页 |
·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第15-16页 |
·社会保障制度的功能 | 第16-18页 |
·土地征用补偿的理论依据 | 第18-19页 |
·马克思地租理论 | 第18页 |
·社会主义绝对地租 | 第18-19页 |
3 我国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建设的现状分析 | 第19-25页 |
·现阶段我国失地农民保障的主要方式 | 第19-22页 |
·货币补偿安置方式 | 第19-20页 |
·留地安置方式 | 第20-21页 |
·招工安置方式 | 第21页 |
·社会保障安置方式 | 第21-22页 |
·我国失地农民保障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 第22-25页 |
·现行的补偿安置政策下失地农民的基本权益受到损害 | 第22-23页 |
·社会保障内容形式单一,水平低,覆盖面小 | 第23-24页 |
·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差 | 第24页 |
·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没有完善的制度保障 | 第24-25页 |
·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建设缺乏稳定的资金来源,运行机制不健全 | 第25页 |
·失地农民没有合理明确的统筹层次 | 第25页 |
4 我国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 | 第25-28页 |
·现行征地安置政策的缺陷 | 第25-27页 |
·农民土地的所有权问题 | 第25页 |
·征地补偿政策不完善 | 第25-26页 |
·对农民的安置措施不完善 | 第26页 |
·征地程序不透明,农民没有知情权 | 第26-27页 |
·农民的传统观念影响 | 第27页 |
·传统中的家庭养老观念使农民参保积极性不高 | 第27页 |
·农民失地后经济收入不稳定,自我保障意识淡薄 | 第27页 |
·城乡二元制结构政策的影响 | 第27页 |
·法制的缺失 | 第27-28页 |
5 我国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 第28-32页 |
·从目前我国农村社会保障的现状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 第28-29页 |
·目前我国农村没有完善的社会保障 | 第28页 |
·土地对农民保障功能的丧失 | 第28-29页 |
·从社会效应看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 第29-31页 |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要求 | 第29页 |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是体现公平,实现社会稳定的要求 | 第29页 |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 | 第29-30页 |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30页 |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是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城乡一体化的要求 | 第30-31页 |
·从经济效应看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必要性 | 第31-32页 |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体系是加快农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 第31页 |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休系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需要 | 第31-32页 |
6 我国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构建 | 第32-44页 |
·构建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原则 | 第32-33页 |
·坚持科学的发展观,从源头上控制失地农民的增加速度 | 第32页 |
·进一步完善制度,依法规范 | 第32页 |
·保证公平,兼顾效率 | 第32-33页 |
·城乡一体,有机兼容 | 第33页 |
·因地制宜,逐步推进 | 第33页 |
·保证失地农民在享有生存权的前提下更好地实现发展权 | 第33页 |
·构建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 第33-35页 |
·政治取向已经清晰 | 第34页 |
·社会保障的发展目标已经明确, | 第34页 |
·经济基础日益雄厚 | 第34-35页 |
·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在加快 | 第35页 |
·构建我国失地农民保障体系的对策 | 第35-44页 |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完善失地农民补偿安置制度 | 第35-36页 |
·更新观念,增强社会保障意识 | 第36页 |
·科学规划,明确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工作的目标和思路 | 第36-37页 |
·理顺管理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职责 | 第37-38页 |
·建立健全失地农民法律运行机制 | 第38-39页 |
·建立良好的就业保障体系,解决失地农民后顾之忧 | 第39-40页 |
·分层次、分重点建立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 | 第40-41页 |
·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基金 | 第41-44页 |
结束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8页 |
后记 | 第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