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2页 |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2-28页 |
| ·丙酮酸的性质用途与生产概况 | 第12页 |
| ·化学合成法生产丙酮酸 | 第12-13页 |
| ·酒石酸法 | 第12-13页 |
| ·乳酸催化氧化法 | 第13页 |
| ·羟基丙酮法 | 第13页 |
| ·丙二醇法 | 第13页 |
| ·生物技术法生产丙酮酸 | 第13-18页 |
| ·生物直接发酵法 | 第14-16页 |
| ·生物催化转化法 | 第16-18页 |
| ·代谢工程与生物炼制 | 第18-26页 |
| ·代谢工程 | 第18-20页 |
| ·lpdA基因 | 第20-21页 |
| ·基因敲除 | 第21-24页 |
| ·生物炼制 | 第24-26页 |
|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目标 | 第26-28页 |
| 第二章 以葡萄糖为碳源培养E.colilpdA~-积累丙酮酸 | 第28-49页 |
| ·引言 | 第28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28-30页 |
| ·菌种 | 第28页 |
| ·试剂 | 第28-29页 |
| ·仪器设备 | 第29-30页 |
| ·实验方法 | 第30-31页 |
| ·培养基组成 | 第30页 |
| ·培养条件 | 第30页 |
| ·微胶囊固定化Escherichia coli lpdA~-的制备 | 第30-31页 |
| ·分析方法 | 第31-37页 |
|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31-32页 |
| ·D-葡萄糖浓度的测定 | 第32-34页 |
| ·DNP法测定丙酮酸浓度 | 第34-36页 |
| ·HPLC法测定丙酮酸浓度 | 第36-3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7-47页 |
| ·Escherichia coli lpdA~-与野生型的比较 | 第37-39页 |
| ·发酵液pH对丙酮酸积累的影响 | 第39-41页 |
| ·接种量、投料时间对丙酮酸积累的影响 | 第41-43页 |
| ·底物浓度对丙酮酸积累的影响 | 第43-45页 |
| ·补料发酵对丙酮酸积累的影响 | 第45页 |
| ·NaCS/PDMDAAC微胶囊化培养与游离培养的对比 | 第45-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9页 |
| 第三章 以混合糖为碳源培养E.colilpdA~-积累丙酮酸 | 第49-62页 |
| ·引言 | 第49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49-50页 |
| ·菌种与试剂 | 第49-50页 |
| ·仪器设备 | 第50页 |
| ·实验方法 | 第50页 |
| ·培养基组成 | 第50页 |
| ·培养条件 | 第50页 |
| ·分析方法 | 第50-54页 |
| ·菌体浓度的测定 | 第50页 |
| ·D-葡萄糖、D-果糖和D-木糖浓度的测定 | 第50-51页 |
| ·DNP法测定丙酮酸浓度 | 第51-52页 |
| ·HPLC柱前衍生法测定葡萄糖及木糖的混合糖浓度: | 第52-5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4-61页 |
| ·混合糖的HPLC测定结果 | 第54-55页 |
| ·以果糖单糖为碳源的Escherichia coli lpdA~-有氧发酵 | 第55-56页 |
| ·以木糖单糖为碳源的Escherichia coli lpdA~-有氧发酵 | 第56-57页 |
| ·以葡萄糖和果糖混合糖为碳源的Escherichila coli lpdA~-有氧发酵 | 第57-58页 |
| ·以葡萄糖和木糖混合糖为碳源的Escherichia coli lpdA~-有氧发酵 | 第58-59页 |
| ·以果糖和木糖混合糖为碳源的Escherichia coli lpdA~-有氧发酵 | 第59-60页 |
| ·以葡萄糖、果糖和木糖混合糖为碳源的有氧发酵 | 第60-61页 |
|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 第四章 大肠杆菌多基因敲除初探 | 第62-76页 |
| ·引言 | 第62页 |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62-63页 |
| ·菌种及质粒 | 第62-63页 |
| ·试剂 | 第63页 |
| ·仪器设备 | 第63页 |
| ·实验方法 | 第63-69页 |
| ·培养基组成培养条件 | 第63-64页 |
| ·PCR引物设计 | 第64-65页 |
| ·质粒DNA小量抽提步骤 | 第65页 |
| ·PCR扩增条件 | 第65-66页 |
| ·琼脂糖核酸电泳及切胶纯化: | 第66-67页 |
| ·CaCl_2转化质粒 | 第67页 |
| ·电转化线性DNA片段 | 第67-68页 |
| ·P1噬菌体转导 | 第68-69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9-75页 |
| ·模板质粒pkD13的提取: | 第69-70页 |
| ·以质粒pkD13为模板扩增卡那霉素抗性基因片段 | 第70-72页 |
| ·辅助质粒pkD46的转化 | 第72页 |
| ·电转化 | 第72-73页 |
| ·基因敲除确认 | 第73-75页 |
| ·抗性基因消除 | 第75页 |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76-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2页 |
| 致谢 | 第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