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玉米(玉蜀黍)论文

玉米异源染色质导入系的遗传分析和多育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定位

中文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3页
符号说明第13-14页
第一章 前言第14-33页
   ·玉米的分类、起源与进化第14-17页
     ·玉米的分类第14-15页
     ·玉米的起源第15-16页
     ·玉米的进化第16-17页
   ·玉米和类玉米的形态特征差异及遗传基础第17-19页
   ·Zea mays ssp.mexicana在玉米种质创新中的价值第19-22页
     ·利用野生近缘种创造新种质方法和现状第19-21页
     ·墨西哥玉米在玉米种质创新中的价值第21-22页
   ·外源遗传物质的鉴定方法及在玉米远缘杂种后代中的应用第22-25页
     ·形态标记第22-23页
     ·细胞学标记第23页
     ·FISH(Fluorescent in situ hybridization,荧光原位杂交)、GISH(Genomic in situ hybridization,基因组原位杂交)第23-25页
     ·分子标记第25页
   ·分子标记技术及SSR-BSA法基因定位第25-28页
     ·分子标记技术第25-26页
     ·SSR-BSA分析法定位基因第26-28页
   ·玉米部分农艺性状的相关研究进展第28-31页
     ·玉米多育性研究进展第28-30页
     ·玉米长穗柄研究进展第30页
     ·大穗型玉米研究进展第30-31页
   ·本工作的目的意义第31-33页
第二章 材料和方法第33-42页
   ·实验材料第33页
     ·起始材料第33页
     ·三个渐渗系材料的获得第33页
     ·F2群体的构建第33页
   ·田间种植和观察统计第33-34页
   ·多育性的划分第34页
   ·植物总DNA的提取第34-35页
   ·渐渗系的核型分析第35-36页
     ·材料的处理第35页
     ·制片与镜检第35页
     ·C-分带第35-36页
     ·核型分析第36页
   ·渐渗系的GISH分析第36-39页
     ·染色体制片第36页
     ·探针的标记,检测及封阻DNA的处理第36-37页
     ·杂交第37-39页
     ·杂交信号距着丝粒距离的计算第39页
   ·SSR引物序列、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第39-40页
     ·SSR引物序列第39页
     ·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第39-40页
   ·PCR反应产物的电泳分析第40-41页
   ·BSA(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法建池第41页
   ·数据统计和分析第41-42页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第42-60页
   ·三个渐渗系植株的特征第42-43页
   ·作图群体构建第43-45页
     ·亲本的性状第43页
     ·F_2种子出苗率和F_2植株的性状第43-45页
   ·根尖细胞染色体组型分析第45-50页
     ·ZM与掖515核型比较第46页
     ·1#材料与掖515核型比较第46-47页
     ·10#材料与掖515核型比较第47-48页
     ·1#材料与10#材料核型比较第48-50页
     ·4#材料C-分带检测第50页
   ·三个渐渗系的GISH分析第50-53页
     ·标记探针的点印迹检测第50页
     ·三个渐渗系中外源片段的鉴定第50-53页
   ·多育性相关基因的分子标记及定位第53-58页
     ·标记引物的筛选第53-54页
     ·SSR标记的连锁分析第54-56页
     ·1#材料SSR基因定位与GISH检测结果分析比较第56页
     ·1#材料的细胞学鉴定及分子检测比较第56-58页
   ·掖515与10#材料间引物的初步筛选第58-60页
第四章 讨论第60-67页
   ·野生种质资源利用价值及策略第60-61页
   ·染色体上杂交信号的分布第61-63页
   ·基因组结构重排第63-64页
   ·玉米多育性利用策略第64-65页
   ·本论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第65-67页
参考文献第67-76页
致谢第76-77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77-78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78页

论文共7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α-醇溶蛋白与小麦育种
下一篇:小麦低亲和性阳离子转运蛋白基因LCT1的定位、表达及功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