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和谐社会语境下的恢复性司法制度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1页
第一部分 恢复性司法概述第11-19页
 一、恢复性司法的起源第11-12页
 二、恢复性司法的概念与特点第12-16页
 三、恢复性司法的利弊第16-19页
  (一) 恢复性司法的优点第16-17页
  (二) 恢复性司法的不足第17-19页
第二部分 恢复性司法的理论基础第19-29页
 一、宪政理论第19-23页
  (一) 宪政理论概述第19-22页
  (二) 宪政理论是恢复性司法的坚实理论基础第22-23页
 二、程序正义理论第23-29页
  (一) 程序正义理论的基本内容第23-27页
  (二) 程序正义是恢复性司法的理论源泉第27-29页
第三部分 恢复性司法的基本模式第29-35页
 一、被害人——犯罪人模式第29-30页
 二、新西兰家庭小组会议模式第30-32页
 三、团体处刑会议模式第32-33页
 四、恢复性警察警告模式第33-34页
 五、对各种实践模式的简要评价第34-35页
第四部分 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现实考量第35-42页
 一、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可行性第35-37页
  (一) 恢复性司法引入我国的环境基础第35-36页
  (二) 恢复性司法引入我国的文化基础第36页
  (三) 恢复性司法引入我国的实践基础第36-37页
 二、我国引入恢复性司法的必要性第37-39页
  (一) 恢复性司法是完善我国刑事司法制度的需要第37-38页
  (二) 恢复性司法是提高我国司法效率的需要第38页
  (三) 恢复性司法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第38-39页
 三、我国目前实践中对恢复性司法的探索第39-42页
  (一) 社区矫正和社区服务制度第39-40页
  (二) 和谐社会下“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的推行第40页
  (三) 司法实践中对“恢复性司法”的探索第40-42页
第五部分 和谐社会下恢复性司法制度在中国的构建第42-52页
 一、我国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原则、适用条件和案件范围第42-44页
  (一) 恢复性司法制度的原则第42-43页
  (二) 恢复性司法制度的适用条件第43页
  (三) 恢复性司法制度适用的案件范围第43-44页
 二、恢复性司法制度的阶段设计第44-52页
  (一) 社区对未然犯罪的预防第44-46页
  (二) 侦查阶段恢复性司法的设计第46-47页
  (三) 起诉阶段恢复性司法的设计第47-49页
  (四) 审判阶段恢复性司法的设计第49-50页
  (五) 对监禁服刑人员的恢复性措施第50-52页
结语第52-53页
注释第53-59页
参考文献第59-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民事保全制度研究
下一篇:刑事正当程序视野下的刑事搜查制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