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选题的目的 | 第12-13页 |
·概念的界定 | 第13页 |
·贫困 | 第13页 |
·贫困代际传递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3-15页 |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17页 |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 第17-19页 |
·研究思路 | 第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调查对象 | 第18-19页 |
·抽样方法 | 第19页 |
·研究假设 | 第19页 |
·研究内容 | 第19-20页 |
·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20-21页 |
第二章 青海纳村三代群体的贫困历程演变 | 第21-28页 |
·调查地区基本情况 | 第21-22页 |
·纳村三代人陷入贫困的社会背景 | 第22-25页 |
·祖辈群体 | 第22-23页 |
·父辈群体 | 第23-24页 |
·子辈群体 | 第24-25页 |
·纳村贫困的历史成因 | 第25-28页 |
·自然环境因素 | 第26页 |
·人口素质低 | 第26页 |
·产业结构单一,农业生产力水平低下 | 第26-27页 |
·资金短缺 | 第27页 |
·扶贫政策失灵 | 第27-28页 |
第三章 教育状况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 第28-36页 |
·三代贫困群体基本受教育状况 | 第28-30页 |
·三代贫困群体文化程度状况 | 第28-29页 |
·三代贫困群体职业教育状况 | 第29-30页 |
·影响贫困群体教育获得因素 | 第30-33页 |
·制度因素与贫困经济条件双重作用 | 第30-31页 |
·教育成本 | 第31-33页 |
·三代人教育缺失导致贫困及贫困代际际传递发生 | 第33-36页 |
·教育缺失阻碍了贫困农民农业收入的提高 | 第33-34页 |
·教育缺失限制了贫困农民非农业收入的渠道 | 第34页 |
·教育缺失影响贫困群体对下一代教育的投入 | 第34-36页 |
第四章 职业状况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 第36-44页 |
·三代贫困群体的职业状况 | 第36-39页 |
·外出就业状况 | 第36-37页 |
·职业流向 | 第37-38页 |
·外出职业流动的地点分布 | 第38-39页 |
·教育对贫困群体外出就业的影响 | 第39-40页 |
·教育水平低影响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性的提高 | 第39页 |
·教育水平低限制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择业范围 | 第39-40页 |
·教育水平低限制了西部农村劳动力流动后的职业稳定性 | 第40页 |
·特有的职业历程是贫困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 | 第40-44页 |
·外出就业不足导致非农收入过低 | 第40-41页 |
·代际就业领域高度同质性加剧了贫困程度 | 第41-42页 |
·流动的短期性、小范围制约了非农收入的渠道 | 第42-44页 |
第五章 婚姻和生育行为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 第44-50页 |
·三代贫困群体的婚姻状况 | 第44-46页 |
·代际初婚年龄 | 第44-45页 |
·女性初婚年龄对生育子女数的影响 | 第45页 |
·代际婚姻成本 | 第45-46页 |
·三代贫困群体生育状况 | 第46-47页 |
·代际初育年龄 | 第46页 |
·多胎生育间隔 | 第46页 |
·生育子女数量分布 | 第46-47页 |
·婚姻与生育时间的选择对贫困代际传递的影响 | 第47-50页 |
·婚姻和生育时间选择的影响 | 第47-48页 |
·生育间隔的影响 | 第48-50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对策 | 第50-56页 |
·研究结论 | 第50-54页 |
·改革开放前,制度因素(城乡分割的户籍制,人民公社制度等)是贫困群体陷入贫 困并将贫困传递到下一代的主要原因 | 第50-52页 |
·改革开放后,制度因素(户籍制、限制外来人口就业的政策等)依然是造成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之一,但“教育壁垒”的作用正在逐步成为贫困代际传递的原因 | 第52-53页 |
·贫穷的家庭经济状况使贫困家庭的子辈群体在教育和婚姻市场上同时处于劣势地位, 而这种劣势地位的累积使贫困由父辈传递到子辈 | 第53-54页 |
·遏制贫困代际传递的政策建议 | 第54-55页 |
·实施教育扶贫计划 | 第54页 |
·控制农户人口规模,建立、健全各类保障体系 | 第54-55页 |
·增加非农就业机会 | 第55页 |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0页 |
附件 | 第60-62页 |
调查问卷 | 第60-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
作者简介 | 第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