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导言 | 第9-15页 |
·选题的背景 | 第9-11页 |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4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4-15页 |
第二章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概述 | 第15-24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 | 第15-17页 |
·林业分类经营 | 第15-16页 |
·森林生态效益的概念 | 第16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概念 | 第16-17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特征 | 第17-18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8-22页 |
·经济理论基础 | 第18-19页 |
·法学理论基础 | 第19-21页 |
·其他理论基础 | 第21-22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基本原则 | 第22-24页 |
第三章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和实践 | 第24-32页 |
·我国森林生态观的历史沿革 | 第24-25页 |
·森林生态意识的早期表现 | 第24页 |
·对森林生态效益的日益重视 | 第24-25页 |
·森林保护观念及其工作的深化 | 第25页 |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发展 | 第25-27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萌芽 | 第25-26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建立 | 第26-27页 |
·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实践 | 第27页 |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在实践中的不足及其原因分析 | 第27-32页 |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实践中的不足 | 第27-29页 |
·实践中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第四章 借鉴国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立法 | 第32-35页 |
·联合国大会的相关规定 | 第32-33页 |
·部分国家的相关立法和补偿措施 | 第33-35页 |
·美国的私有林业刺激计划 | 第33页 |
·泰国的森林村措施 | 第33页 |
·日本的保安林制度 | 第33-34页 |
·德国的“生态账户” | 第34页 |
·奥地利的补偿措施 | 第34-35页 |
第五章 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完善 | 第35-46页 |
·完善我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必须依托法治国家 | 第35-36页 |
·构建一个综合性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体系 | 第35页 |
·完善有关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的立法决策程序 | 第35-36页 |
·完善财政体制,为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制度奠定物质基础 | 第36-41页 |
·拓宽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资金的筹集渠道 | 第36-39页 |
·建立合理的财政体制,提高资金的管理使用效率 | 第39-41页 |
·构建综合性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法律体系 | 第41-45页 |
·颁布《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法》 | 第41-43页 |
·协调和统一其他相关立法 | 第43-45页 |
·加强其他相关领域研究,为科学补偿提供条件 | 第45-46页 |
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致谢 | 第50-51页 |
作者简介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