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能源与动力工程论文--生物能及其利用论文

暗—光耦联两步法生物制氢及相关技术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6页
英文摘要第6-10页
目录第10-14页
插图和附表清单第14-17页
主要缩略词和符号表第17-18页
第1章 文献综述第18-40页
   ·生物制氢概述第18-19页
     ·生物制氢的意义第18页
     ·生物制氢的类型第18-19页
   ·光解水产氢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第19-21页
   ·暗发酵产氢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第21-29页
     ·暗发酵产氢的底物第21-22页
     ·暗发酵产氢的微生物种类第22-24页
     ·暗发酵产氢的机理第24-27页
     ·影响暗发酵产氢的主要环境因子第27-29页
     ·暗发酵产氢的反应器类型第29页
   ·光合产氢研究现状及其进展第29-36页
     ·光合产氢的底物第29-30页
     ·光合产氢的微生物种类第30页
     ·光合细菌产氢的机理第30-34页
     ·光合细菌产氢主要影响因素第34-35页
     ·光合产氢的反应器类型第35-36页
   ·暗-光联合产氢研究现状及其进展第36-38页
     ·发酵细菌和光合细菌共培养产氢第37页
     ·暗-光两步法产氢第37-38页
   ·生物制氢研究面临的问题第38-40页
     ·接种物第38页
     ·反应器的设计和运行调控第38-39页
     ·产氢系统的快速检测与预测系统第39页
     ·降低生物制氢成本第39-40页
第2章 引言第40-43页
   ·课题来源第40页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0-41页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41-43页
第3章 暗-光耦联两步法生产生物氢气的研究第43-55页
   ·材料与方法第44-46页
     ·材料第44-45页
     ·方法第45-46页
   ·结果与分析第46-53页
     ·暗发酵产氢第46-49页
     ·类球红细菌利用暗发酵液厌氧光照产氢第49-53页
     ·暗-光耦联两步法产氢总量及发酵液COD的去除率第53页
   ·讨论第53-54页
   ·结论第54-55页
第4章 10L CSTR暗发酵产氢系统菌群结构与功能关系解析第55-73页
   ·材料与方法第56-63页
     ·接种物与培养基第56页
     ·反应器及参数控制第56页
     ·化学分析第56页
     ·核酸抽提第56-57页
     ·反转录RNA及PCR扩增第57-60页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d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分析第60-63页
     ·构建克隆文库与测序第63页
     ·实时定量PCR(qrt-PCR)第63页
   ·结果与分析第63-70页
     ·10L CSTR反应器产氢情况第63-64页
     ·系统中总菌和产氢菌的定量第64-66页
     ·DGGE研究生物制氢反应器中微生物群落演替第66-68页
     ·基于铁氢酶克隆文库研究产氢菌的菌群动态变化第68页
     ·厌氧发酵系统中铁氢酶基因的表达第68-70页
   ·讨论第70-72页
     ·接种物预处理对微生物构成的影响第70页
     ·耦联使用16S-rRNA和铁氢酶hydA基因两种分子标记的优势第70页
     ·系统中菌群演替的驱动力的探讨第70-72页
   ·结论第72-73页
第5章 产氢系统中重要功能菌的筛选第73-99页
   ·材料与方法第73-82页
     ·材料第73-75页
     ·实验方法第75-82页
   ·结果与分析第82-96页
     ·菌株08-1的分离鉴定第82-90页
     ·菌株08-2的分离鉴定第90-91页
     ·菌株08-11的分离鉴定第91-93页
     ·产气荚膜梭菌的计数、分离及分子鉴定第93-95页
     ·从其他产氢系统中分离的产氢菌株及分子鉴定第95-96页
   ·讨论第96-97页
     ·证实基于分子标记的产氢群落监测系统的有效性第96页
     ·ERIC-PCR技术在纯菌初筛中的应用第96-97页
   ·结论第97-99页
第6章 光合细菌的分离及筛选第99-110页
   ·材料与方法第99-102页
     ·材料第99-100页
     ·方法第100-102页
   ·结果与分析第102-109页
     ·13株光合细菌菌株产氢能力比较第102-103页
     ·光合细菌利用乙酸和丁酸为碳源产氢第103-104页
     ·利用甘油产氢的光合细菌筛选第104-105页
     ·菌株DB803鉴定第105-109页
   ·结论第109-110页
第7章 光合细菌利用太阳能放大产氢的初步研究第110-123页
   ·材料与方法第111-112页
     ·材料第111页
     ·实验方法第111-112页
   ·结果与分析第112-119页
     ·不同接种物和不同装液量对光发酵产氢的影响第112-113页
     ·反应器顶部空间气体对光发酵产氢的影响第113-115页
     ·户外光发酵产氢初步研究第115-119页
   ·讨论第119-122页
   ·结论第122-123页
创新点第123-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45页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及试剂第145-147页
致谢第147-148页
作者简介第14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的学术论文、摘要第148-149页

论文共14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油茶品种对炭疽病的抗性机制研究
下一篇:玫烟色棒束孢毒力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及球孢白僵菌高毒力重组菌株的获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