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4-42页 |
·症状 | 第14-15页 |
·病原 | 第15-16页 |
·发病规律 | 第16-18页 |
·抗病机理 | 第18-40页 |
·林木抗病性表现 | 第20-21页 |
·林木抗病性鉴定 | 第21-22页 |
·形态结构抗病研究 | 第22-26页 |
·生理生化代谢抗病研究 | 第26-31页 |
·化学物质成分抗病研究 | 第31-34页 |
·分子抗病研究 | 第34-38页 |
·RAPD分子标记及其在林木抗病性研究中的应用 | 第38-40页 |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40-4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51页 |
·试验材料 | 第42-44页 |
·供试材料 | 第42页 |
·供试药剂 | 第42-43页 |
·仪器设备 | 第43-44页 |
·试验方法 | 第44-51页 |
·不同油茶品种林间发病率调查 | 第44页 |
·炭疽菌分生孢子的制备 | 第44页 |
·不同油茶品种的果实培养基接种实验 | 第44-45页 |
·不同油茶品种果皮汁液对炭疽菌孢子的萌发抑制试验 | 第45页 |
·叶片结构因子测定方法 | 第45-46页 |
·果皮生化物质 | 第46-47页 |
·酶活性的测定 | 第47-48页 |
·抗病性与清除自由基活性的关系研究方法 | 第48页 |
·不同油茶品种 RAPD研究 | 第48-49页 |
·不同油茶抗感品种叶片和果实成分的分析 | 第49-5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51-118页 |
·不同品种油茶林间自然抗病性比较 | 第51-54页 |
·不同品种油茶果皮和果汁对接种病菌萌发和生长的影响 | 第54-62页 |
·果皮相对含水量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54-55页 |
·果皮浸提液对孢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55-58页 |
·果汁培养基对菌落生长的影响 | 第58-62页 |
·不同抗病类型油茶叶片发育阶段和结构与炭疽病的关系 | 第62-74页 |
·叶龄对炭疽病的侵染影响 | 第62-64页 |
·叶片结构与炭疽病的关系 | 第64-74页 |
·果实生化特性对炭疽病的抗性影响 | 第74-91页 |
·主要酚类化合物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74-76页 |
·黄酮类化合物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76-77页 |
·酶活性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77-87页 |
·油茶抗病性与自由基清除率之间的关系 | 第87-91页 |
·不同油茶品种的RAPD分析与抗炭疽病的关系 | 第91-99页 |
·油茶基因组 DNA提纯方法研究 | 第91-92页 |
·油茶基因组 DNA的 PCR扩增反应 | 第92-94页 |
·不同油茶品种遗传差异的RAPD分析 | 第94-99页 |
·不同抗感油茶品种活性物质成分的分析 | 第99-118页 |
·油茶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果实成分的比较分析 | 第99-103页 |
·红果油茶与青果油茶果实成分的比较分析 | 第103-108页 |
·油茶抗病品种与感病品种叶成分的比较分析 | 第108-112页 |
·三种油茶抗病品种的叶成分的比较分析 | 第112-118页 |
4 讨论 | 第118-129页 |
·关于油茶炭疽病的防治 | 第118-119页 |
·分级治理 | 第118页 |
·清除病原 | 第118页 |
·药剂防治 | 第118-119页 |
·生物防治 | 第119页 |
·短期预报 | 第119页 |
·选育抗病品种 | 第119页 |
·关于油茶的品种资源及其分类地位 | 第119-120页 |
·关于油茶炭疽病的分生孢子在果皮滤液中的萌发试验 | 第120-121页 |
·关于油茶品种叶片形态结构特征与抗炭疽病之间的关系 | 第121页 |
·关于油茶品种果皮的生理生化特性与抗炭疽病之间的关系 | 第121-126页 |
·关于油茶品种的RAPD分析研究 | 第126-127页 |
·关于油茶品种果实及叶片中抗病活性物质成分的分析 | 第127-129页 |
5 结论与建议 | 第129-132页 |
·结论 | 第129-131页 |
·建议 | 第131-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132-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个人简介 | 第147-148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