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1页 |
导论 | 第11-29页 |
一、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第11-24页 |
(一) 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二) 研究现状 | 第12-24页 |
二、研究思路与论文结构 | 第24-26页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 第26-29页 |
第一章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确立与定位 | 第29-51页 |
一、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确立 | 第29-45页 |
(一) 正当程序的历史渊源 | 第29-32页 |
(二) 近代以来行政程序的发展 | 第32-39页 |
(三)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形成 | 第39-45页 |
二、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定位 | 第45-51页 |
(一)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与行政法基本原则 | 第46-49页 |
(二)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与其他行政程序法基本原则 | 第49-51页 |
第二章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理论基础 | 第51-82页 |
一、市民社会理论与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51-56页 |
(一) 市民社会理论的渊源与精神 | 第51-53页 |
(二) 市民社会理论对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根基意义 | 第53-56页 |
二、新公共管理理论与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56-61页 |
(一)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渊源与原理 | 第56-58页 |
(二) 新公共管理理论对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基础作用 | 第58-61页 |
三、协商民主理论与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61-68页 |
(一) 协商民主理论的发展与内涵 | 第61-63页 |
(二) 协商民主理论对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启示指引 | 第63-68页 |
四、程序正义论与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68-73页 |
(一) 法律正义的演进与程序正义的产生 | 第68-72页 |
(二) 程序正义论对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指导奠基 | 第72-73页 |
五、“行政法理论基础”与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73-82页 |
(一) 平衡论与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74-76页 |
(二) 控权论与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76-78页 |
(三) 政府法治论与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78-82页 |
第三章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构成要素 | 第82-112页 |
一、构成要素的本质——正当性之考量 | 第82-90页 |
(一) 正当性自身含义之辨 | 第82-85页 |
(二) 关于程序正当性的理解 | 第85-89页 |
(三) 行政程序原则的正当性衡量之意义 | 第89-90页 |
二、构成要素的选择——要素体系之构建 | 第90-112页 |
(一) 构成要素的选择依据 | 第91-92页 |
(二) 构成要素的具体内容 | 第92-111页 |
(三) 各构成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111-112页 |
第四章 我国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实证研究 | 第112-163页 |
一、实证研究的前提——价值维度之思考 | 第112-121页 |
(一) 相对程序本位主义与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价值 | 第113-115页 |
(二)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在行政法治中的价值 | 第115-119页 |
(三)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在宪法与宪政发展中的价值 | 第119-121页 |
二、行政行为中的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121-151页 |
(一)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与行政立法 | 第121-139页 |
(二)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与行政处罚 | 第139-146页 |
(三)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与行政许可 | 第146-150页 |
(四)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与行政行为效果 | 第150-151页 |
三、行政救济中的正当行政程序原则 | 第151-155页 |
(一)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与行政复议 | 第151-153页 |
(二) 正当行政程序原则与司法审查 | 第153-155页 |
四、正当行政程序原则与行政程序法典化 | 第155-163页 |
(一) 行政程序法典中确立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路径意义 | 第155-157页 |
(二) 以正当行政程序原则指导制定我国的行政程序法典 | 第157-163页 |
结语 | 第163-170页 |
一、我国确立和落实正当行政程序原则面临的问题 | 第163-166页 |
二、我国正当行政程序原则的未来出路 | 第166-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2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 | 第182-183页 |
后记 | 第183-185页 |
详细摘要 | 第185-1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