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前言 | 第13-15页 |
第一章 新柏拉图主义 | 第15-20页 |
一、新柏拉图主义 | 第15-17页 |
二、新柏拉图主义代表思想 | 第17-20页 |
1、"自为存在"及其流溢("三—论") | 第17-18页 |
2、形而上学的等级与人的灵魂 | 第18页 |
3、哲学认知是为了追求终极真理 | 第18-20页 |
第二章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 | 第20-64页 |
第一节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形成的背景 | 第21-24页 |
第二节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发展及思想表现 | 第24-54页 |
一、第一阶段的发展与表现 | 第25-32页 |
1、哲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信仰不能代替理性认知 | 第25-26页 |
2、伊斯兰逻辑学辩证法萌芽的出现 | 第26-27页 |
3、人的灵魂与快乐的宗教伦理思想 | 第27-28页 |
4、承认"第一因"和运动存在 | 第28-31页 |
5、对于柏拉图"理念"思想的承继和发展 | 第31-32页 |
二、第二阶段的发展与表现 | 第32-54页 |
1、伊斯兰逻辑学的形成 | 第33-40页 |
A.法拉比逻辑学 | 第33-37页 |
B.伊本西那逻辑学 | 第37-39页 |
C.安萨里的逻辑学 | 第39-40页 |
2、"完人"理论 | 第40-41页 |
3、伊斯兰宗教伦理学——苏菲主义的理论化与"光照"哲学 | 第41-46页 |
4、世界的形成与形而上学的等级说 | 第46-48页 |
5、新流溢说 | 第48-49页 |
6、哲学和宗教的关系——双重真理论 | 第49页 |
7、伊斯兰社会历史哲学研究方法论 | 第49-51页 |
8、关于"一"与"多",存在与现象;形式与物质;必然与可能 | 第51-54页 |
A."一"与"多","存在"与"现象" | 第51-52页 |
B."形式"与"物质" | 第52-53页 |
C."必然"与"可能" | 第53-54页 |
第三节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的界定与思考 | 第54-64页 |
一、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首先是哲学与特定宗教结合的产物 | 第55页 |
二、重视折衷与调和 | 第55-56页 |
1.重视哲学与宗教的折衷调和 | 第55-56页 |
2.重视亚里士多德哲学和柏拉图哲学的调和 | 第56页 |
三、重视逻辑学的发展和运用 | 第56-57页 |
四、重视宗教伦理学的理论研究并加与宗教实践相结合 | 第57-58页 |
五、比较重视理性,且能思考其与非理性认知的联系 | 第58页 |
六、开始运用社会历史哲学的研究方法 | 第58-64页 |
第三章 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在中国 | 第64-72页 |
一、"真一"或"一"和存在 | 第66-67页 |
二、"存在"的属性和"世界"的形成 | 第67-68页 |
三、"完人"理论 | 第68-69页 |
四、"三一"论 | 第69页 |
五、"性理"说("三一论"的进一步发展) | 第69-72页 |
第四章 研究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的重要意义 | 第72-80页 |
一、研究宗教哲学具有重要性 | 第72-74页 |
二、研究伊斯兰新柏拉图主义的重大意义 | 第74-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9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9-9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