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社会家庭功能的变迁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9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0页 |
| ·研究意义 | 第10页 |
| ·研究的文献基础 | 第10-17页 |
| ·西方犯罪学理论 | 第10-14页 |
| ·我国现有理论研究状况 | 第14-15页 |
| ·未成年人犯罪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局限 | 第15-17页 |
| 第2章 研究方法及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 第17-22页 |
| ·研究方法 | 第17页 |
| ·研究资料的收集 | 第17-18页 |
| ·资料搜集与样本构成 | 第18-20页 |
| ·典型案例情况简介 | 第20-21页 |
|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 第3章 转型时期家庭功能的变迁 | 第22-32页 |
| ·转型时期的未成年人生活的群体性失范 | 第22-24页 |
| ·社会失范 | 第22-23页 |
| ·未年人的心理失范 | 第23-24页 |
| ·父母与学校的失范 | 第24页 |
| ·转型时期家庭功能变迁的社会原因和表现 | 第24-30页 |
| ·转型时期家庭功能变迁的社会原因 | 第24-27页 |
| ·转型时期家庭功能变迁的具体表现 | 第27-30页 |
| ·转型社会未成年犯家庭与家庭功能的三级模式 | 第30-31页 |
| ·本章小结 | 第31-32页 |
| 第4章 家庭功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 第32-42页 |
| ·家庭经济功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 第32-34页 |
| ·家庭消费功能的异化影响 | 第32-33页 |
| ·贫困家庭对未成年人的影响 | 第33-34页 |
| ·家庭教育功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 第34-37页 |
| ·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 | 第34-36页 |
| ·隔代教养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 第36-37页 |
| ·家庭情感功能对未成年人犯罪的影响 | 第37-40页 |
| ·家庭情感功能的异化:不良的亲子关系 | 第38-40页 |
| ·情感功能的缺失:暴力家庭的问题 | 第40页 |
| ·本章小结 | 第40-42页 |
| 第5章 完善家庭功能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意义 | 第42-48页 |
| ·家庭经济功能的完善 | 第42-43页 |
| ·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以确保家庭经济功能的发挥 | 第42页 |
| ·建立专项救助基金解决困难家庭中的监护问题 | 第42-43页 |
| ·完善家庭教育功能 | 第43-44页 |
| ·家庭应该对未成年人进行法治教育 | 第43-44页 |
| ·加强家庭的道德教育 | 第44页 |
| ·完善家庭的情感功能 | 第44-47页 |
| ·鼓励未成年犯及其家人的情感表达 | 第44-46页 |
| ·拓展家庭内部沟通 | 第46-47页 |
|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 结论 | 第48-50页 |
| 参考文献 | 第50-55页 |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