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汽车工程论文--汽车试验论文--参数测定的仪器及技术论文

汽车声品质评价技术及方法研究

 提要第1-8页
第1章 绪论第8-21页
   ·汽车声品质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8-10页
   ·声品质研究的国内外进展第10-14页
     ·声品质主观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0-13页
     ·声品质客观评价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3-14页
   ·听觉外周计算模型研究进展第14-17页
   ·本文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及框架结构第17-21页
     ·主要内容第17-19页
     ·框架结构第19-21页
第2章 听觉系统及声品质研究心理声学基础第21-48页
   ·引言第21页
   ·人类听觉系统的结构第21-27页
     ·听觉外周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第23-27页
     ·听觉中枢系统第27页
   ·听觉系统基本特征第27-39页
     ·听阈和痛阈第28-29页
     ·听觉掩蔽效应第29-35页
     ·听觉特征频带第35-38页
     ·双耳效应第38-39页
   ·声品质评价及相关心理声学描述第39-47页
     ·声品质主观评价第39-43页
     ·声品质客观评价第43页
     ·声品质心理声学描述第43-47页
   ·本章小结第47-48页
第3章 基于头相关传递函数的人工头研究第48-67页
   ·引言第48页
   ·声源定位特性第48-54页
     ·双耳时间差第49-50页
     ·双耳声级差第50-51页
     ·头相关传递函数第51-54页
   ·人工头相关生理参数设计第54-59页
   ·人工头HRTF 特性测量与分析第59-66页
     ·人工头测试实验第59-61页
     ·人工头HRTF 幅度特性第61-62页
     ·人工头谱特征分析第62-66页
   ·本章小结第66-67页
第4章 听觉外周计算模型研究及实现第67-80页
   ·引言第67页
   ·听觉外周计算建模第67-75页
     ·外耳和中耳阶段的模拟第69-71页
     ·内耳阶段的模拟第71-74页
     ·听神经阶段的模拟第74-75页
   ·模型综合及验证第75-78页
   ·本章小结第78-80页
第5章 声品质客观评价系统研究第80-100页
   ·引言第80页
   ·声品质客观评价参数计算模型及实现第80-90页
     ·响度计算模型第80-86页
     ·尖锐度计算模型第86-87页
     ·粗糙度和抖动度计算模型第87-89页
     ·烦躁度计算模型第89-90页
   ·结合人工头和听觉外周计算模型的声品质客观评价第90-91页
   ·实验结果对比第91-99页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6章 主观评价试验及相关性验证第100-117页
   ·引言第100页
   ·车内声品质主观评价试验设计第100-106页
     ·评价方法选择第100-105页
     ·评价实验准备第105-106页
   ·主观评价试验流程第106-108页
   ·数据检验及评价结果第108-113页
     ·数据检验第108-111页
     ·评价结果第111-113页
   ·相关性分析验证第113-116页
   ·本章小结第116-11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17-121页
   ·论文总结第117-119页
   ·主要创新点第119页
   ·研究展望第119-121页
参考文献第121-131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项目工作第131-133页
致谢第133-134页
摘要第134-137页
ABSTRACT第137-140页

论文共1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可外接充电混合动力汽车能量管理策略研究
下一篇:汽车动力传动系的若干非线性估计与控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