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梦阳研究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绪论 | 第13-21页 |
一、李梦阳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13-14页 |
二、当今推动李梦阳研究的意义 | 第14-19页 |
三、研究之途径 | 第19-21页 |
第一章 李梦阳的家世、生平及愤世情怀 | 第21-43页 |
第一节 家世与生平考 | 第21-27页 |
一、家世考 | 第21-24页 |
二、生平简明年表 | 第24-26页 |
三、书香门风 | 第26-27页 |
第二节 五次入狱饱经忧患 | 第27-34页 |
一、第一次入狱 | 第28-29页 |
二、第二次入狱 | 第29-30页 |
三、第三次入狱 | 第30-32页 |
四、第四次入狱 | 第32-33页 |
五、第五次入狱 | 第33-34页 |
第三节 愤世情怀 | 第34-43页 |
一、愤懑世风日下 | 第35-39页 |
二、坚持与世抗争 | 第39-43页 |
第二章 李梦阳与前七子交游考 | 第43-63页 |
第一节 弘治时期的文风变异 | 第43-48页 |
一、台阁体的衰微 | 第43-44页 |
二、茶陵派的崛起 | 第44-46页 |
三、孝宗皇帝的右文尚儒 | 第46-48页 |
第二节 李梦阳文学交游考 | 第48-63页 |
一、李梦阳与何景明 | 第48-52页 |
二、李梦阳与康海 | 第52-55页 |
三、李梦阳与边贡 | 第55-56页 |
四、李梦阳与徐祯卿 | 第56-58页 |
五、李梦阳与王廷相 | 第58-60页 |
六、李梦阳与王九思 | 第60-63页 |
第三章 李梦阳的学术思想 | 第63-75页 |
第一节 经学思想 | 第63-66页 |
一、崇尚《易经》 | 第63-64页 |
二、重视《诗经》 | 第64-66页 |
第二节 史学思想 | 第66-69页 |
一、崇尚汉前史书 | 第66-68页 |
二、肯定史著的教育性和文学性 | 第68-69页 |
第三节 宗教思想 | 第69-75页 |
一、以儒为宗 | 第69-71页 |
二、排佛抑道 | 第71-75页 |
第四章 李梦阳与明代中叶文学复古运动 | 第75-107页 |
第一节 复古释义 | 第76-81页 |
一、复兴古学为复古中心 | 第76-79页 |
二、复兴古学包含复兴古诗文 | 第79-81页 |
第二节 复古运动的渊源 | 第81-90页 |
一、周末至西汉时期的复古 | 第82-85页 |
二、唐宋时期的复古 | 第85-90页 |
第三节 复兴古学的哲学基础 | 第90-98页 |
一、儒家哲学是中国哲学主体 | 第90-93页 |
二、儒家哲学与中国近代思想 | 第93-95页 |
三、李梦阳哲学思想的必然性 | 第95-98页 |
第四节 李梦阳复兴古学的影响 | 第98-107页 |
一、引发启蒙思潮 | 第98-99页 |
二、冲击宋明理学 | 第99-102页 |
三、树立儒家人格形象 | 第102-103页 |
四、影响明以后文学理论发展 | 第103-107页 |
第五章 李梦阳的文艺观 | 第107-141页 |
第一节 文学本质论 | 第107-121页 |
一、文以言理 | 第107-110页 |
二、诗以言情 | 第110-114页 |
三、史、志以存往训来 | 第114-117页 |
四、诗文本质即形象组合 | 第117-121页 |
第二节 文学功用论 | 第121-133页 |
一、诗和文的反映功能 | 第121-125页 |
二、诗和文的教化功能 | 第125-129页 |
三、诗和文的美悦功能 | 第129-133页 |
第三节 文学创作论 | 第133-141页 |
一、情以发之 | 第133-135页 |
二、情感于遭 | 第135-136页 |
三、神契则音 | 第136-137页 |
四、诗即比兴错杂 | 第137-139页 |
五、文必有法式 | 第139-141页 |
第六章 李梦阳的美学观 | 第141-163页 |
第一节 崇尚和美 | 第141-156页 |
一、诗应表现和美 | 第141-145页 |
二、和美为最美 | 第145-149页 |
三、和美为古学之美 | 第149-151页 |
四、崇尚和美的影响 | 第151-156页 |
第二节 推崇民歌 | 第156-163页 |
一、民歌即自然美之歌 | 第157-159页 |
二、崇尚自然美的影响 | 第159-163页 |
第七章 李梦阳的创作实践 | 第163-193页 |
第一节 散文的艺术特点 | 第163-172页 |
一、现实主义风格 | 第164-166页 |
二、长于叙事,善于写人 | 第166-167页 |
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 第167-168页 |
四、崇尚真实的史家笔法 | 第168-169页 |
五、浓烈的抒情味 | 第169-170页 |
六、精于议论,长于雄辩 | 第170页 |
七、千姿百态,色彩斑斓 | 第170-172页 |
第二节 诗歌的艺术特点 | 第172-186页 |
一、赋 | 第173-176页 |
二、乐府 | 第176-178页 |
三、五言古诗 | 第178页 |
四、七言古诗 | 第178-181页 |
五、五言律诗 | 第181-182页 |
六、七言律诗 | 第182-183页 |
七、绝句 | 第183-186页 |
第三节 创作成就评价 | 第186-193页 |
一、典型的儒士文学 | 第186-189页 |
二、散文优于诗歌 | 第189-190页 |
三、创作平庸的原因 | 第190-193页 |
第八章 李何之争公案探讨 | 第193-219页 |
第一节 书信原文解析 | 第194-202页 |
一、《与李空同论诗书》解析 | 第194-197页 |
二、《驳何氏论文书》解析 | 第197-199页 |
三、《再与何氏书》解析 | 第199-201页 |
四、《答周子书》解析 | 第201-202页 |
第二节 李何争论分析 | 第202-211页 |
一、共同点:文有法式 | 第203-204页 |
二、分歧点:法式不同 | 第204-205页 |
三、李梦阳忽视"笔之精" | 第205-206页 |
四、李梦阳反对创作模拟 | 第206-208页 |
五、推崇风格不同 | 第208-209页 |
六、驳何氏思辩不畅 | 第209页 |
七、模拟名声形成之原因 | 第209-211页 |
第三节 李何之争的历史意义 | 第211-219页 |
一、提出文学研究主题 | 第212-213页 |
二、蕴生众多文学流派 | 第213-214页 |
三、引发反对模拟思潮 | 第214页 |
四、影响传统批评模式 | 第214-219页 |
结语 | 第219-225页 |
一、疾恶如仇的优秀品格 | 第219-220页 |
二、复古运动的意义 | 第220页 |
三、科学的文艺观 | 第220-221页 |
四、鲜明的美学思想 | 第221-222页 |
五、谬误的文学创作法式论 | 第222-223页 |
六、优劣不一的文学创作实绩 | 第223页 |
七、李梦阳文学思想对明清文学史产生了巨大影响 | 第223-225页 |
附录 | 第225-231页 |
附录(一) 李梦阳家族世系表 | 第225-226页 |
附录(二) 李空同先生年表 | 第226-231页 |
参考文献 | 第231-237页 |
致谢 | 第237-23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3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