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比较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1 导论 | 第9-21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9-11页 |
|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 ·研究目的 | 第11页 |
| ·研究的意义 | 第11-12页 |
| ·文献综述 | 第12-16页 |
| ·国外满意度测评研究述评 | 第12-14页 |
| ·国内满意度测评研究述评 | 第14-16页 |
| ·本研究设计与分析框架 | 第16-21页 |
| ·基本概念界定 | 第16-17页 |
| ·研究的理论依据 | 第17-19页 |
| ·研究内容 | 第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技术路线 | 第20-21页 |
| 2 学生满意度测评概述 | 第21-25页 |
| ·学生满意度的概念提出 | 第21页 |
| ·顾客满意度 | 第21页 |
| ·顾客满意的类型 | 第21页 |
| ·从顾客满意度到学生满意度 | 第21页 |
| ·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式的探索 | 第21-24页 |
| ·学生满意度的模型 | 第22页 |
| ·学生满意度测评模式分类 | 第22-23页 |
| ·学生满意度测量方法 | 第23-24页 |
| ·学生满意度测评结果的分析方法 | 第24-25页 |
| ·一元分析法 | 第24页 |
| ·二元分析法 | 第24-25页 |
| 3 国外大学满意度测评的发展 | 第25-42页 |
| ·美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 | 第25-35页 |
| ·美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说明 | 第25-27页 |
| ·测评典型体系 | 第27-31页 |
| ·美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的特点 | 第31-34页 |
| ·美国大学生满意度动因和效果 | 第34-35页 |
| ·英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 | 第35-42页 |
| ·英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说明 | 第35-36页 |
| ·测评典型体系 | 第36-39页 |
| ·英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的特点 | 第39-40页 |
| ·英国大学生满意度动因和效果 | 第40-42页 |
| 4 中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 | 第42-54页 |
| ·中国大学生满意度理论研究 | 第42-46页 |
| ·理论认识 | 第42-44页 |
| ·测评方法和手段的研究 | 第44-46页 |
| ·中国大学生满意度实践 | 第46-54页 |
| ·傅真放的“学校满意度”实践 | 第46-48页 |
| ·石春霞的苏州大学学生满意度测评 | 第48-52页 |
| ·新世纪周刊的“中国百所大学毕业生”满意度测评 | 第52-54页 |
| 5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比较研究 | 第54-68页 |
|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理论比较 | 第54-59页 |
|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动因比较 | 第54-56页 |
|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体制比较 | 第56-58页 |
|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功能比较 | 第58-59页 |
|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实践比较 | 第59-68页 |
| ·参与满意度测评的规模和数量比较 | 第59-61页 |
|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方式比较 | 第61-62页 |
|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维度的研究 | 第62-64页 |
|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样本收集方式的比较 | 第64-66页 |
| ·中外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结果的比较 | 第66-68页 |
| 6 我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的政策建议 | 第68-71页 |
| ·推动我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工作 | 第68-69页 |
| ·理性认识 | 第68页 |
| ·健全体制和机制 | 第68页 |
| ·方法的完善 | 第68-69页 |
| ·促进我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实践 | 第69-71页 |
| ·我国已有的测评工作借鉴与反思 | 第69页 |
| ·建立中国特色的大学生满意度测评体系 | 第69页 |
| ·促进我国大学生满意度测评实践的创新 | 第69-71页 |
| 7 结语 | 第71-74页 |
|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 第71-72页 |
| ·研究不足之处 | 第72页 |
|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 第72-74页 |
| 参考文献 | 第74-78页 |
| 致谢 | 第78-79页 |
| 作者攻读研究生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与学术活动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