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废物处理与综合利用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废水的处理与利用论文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胞外聚合物性质及其对污泥性能影响的比较研究

摘要第1-10页
Abstract第10-12页
简写名词索引第12-13页
第一章 引言第13-33页
   ·胞外聚合物(EPS)的定义和作用第13-14页
   ·EPS的结构第14-15页
   ·EPS的组成与来源第15-16页
   ·EPS的提取第16-20页
     ·提取方法简介第16-18页
     ·提取方法的对比研究第18-20页
     ·提取效率第20页
   ·反应器运行条件对EPS的影响第20-23页
     ·运行方式第21页
     ·废水成分第21-22页
     ·营养物水平第22页
     ·金属离子第22-23页
   ·EPS对污泥性能和表面性质的影响第23-26页
     ·EPS对沉降性能的影响第23页
     ·EPS对污泥絮凝能力的影响第23-24页
     ·EPS组分对污泥表面疏水性的影响第24-25页
     ·EPS组分对污泥表面电荷的影响第25页
     ·EPS对污泥脱水性能的影响第25-26页
   ·EPS对生物膜的作用第26页
   ·悬浮填料生物反应器的EPS研究进展第26-27页
   ·城市污水厂面临的新问题第27-28页
   ·污泥表面疏水性测试方法的研究进展第28-32页
   ·研究目的和意义第32页
   ·课题来源第32-33页
第二章 研究内容和方法第33-39页
   ·研究路线第33-34页
   ·研究内容第34-35页
   ·实验方法第35-39页
     ·EPS的提取方法第35页
     ·EPS成分分析第35-36页
     ·微生物表面疏水性实验方法第36页
     ·废水常规监测指标第36-37页
       ·水质监测指标第36页
       ·污泥絮凝、沉降和脱水性能的表征第36-37页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方法第37-39页
       ·活性污泥DNA提取第37-38页
       ·PCR扩增第38页
       ·克隆和测序第38页
       ·系统进化树分析第38-39页
第三章 EPS提取方法的选择第39-52页
   ·实验材料与方法第39-42页
     ·样品来源第39-40页
     ·提取方法第40-42页
   ·结果与讨论第42-51页
     ·不同提取方法得到的EPS的总量比较第42-44页
     ·不同提取方法所得到的EPS的组分分析第44-49页
     ·提取效率比较第49-51页
   ·小结第51-52页
第四章 污泥表面相对疏水性测定方法的确立第52-58页
   ·实验方法与样品来源第52-53页
     ·样品来源第52页
     ·疏水性测试方法第52-53页
   ·结果与讨论第53-57页
     ·波长与静置时间第53-54页
     ·疏水相的选择第54-56页
     ·水相和H/A的选择第56-57页
   ·小结第57-58页
第五章 贫有机底物碳氮磷条件变化对活性污泥EPS性质和污泥性能的影响研究第58-83页
   ·实验装置、材料与分析方法第58-60页
     ·实验装置第58-59页
     ·实验工况和运行条件设计第59页
     ·EPS的提取和组分测定第59-60页
     ·水质指标和污泥表面性质的测定第60页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第60页
   ·结果与讨论第60-81页
     ·反应器运行期间的水质情况第60-64页
       ·正常营养工况第62页
       ·高氨氮工况第62-63页
       ·高氨氮缺磷工况第63-64页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污泥性质变化情况第64-68页
       ·污泥沉降性能变化第64-65页
       ·污泥絮凝性能变化第65-66页
       ·污泥脱水性能变化第66-68页
     ·反应器运行过程中活性污泥EPS变化情况第68-73页
       ·EPS各层面的组分情况第68-70页
       ·不同COD/N/P比条件下活性污泥EPS的变化情况第70-73页
     ·EPS对活性污泥絮凝、沉降和脱水性能的影响第73-77页
       ·EPS总量和各层面EPS的量与污泥沉降性能的关系第73-74页
       ·EPS总量和各层面EPS的量与污泥絮凝性能的关系第74-76页
       ·EPS总量和各层面EPS的量污泥脱水性能的关系第76-77页
     ·高氨氮和缺磷工况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第77-81页
   ·小结第81-83页
第六章 中试生物反应器中不同填料上的生物膜和活性污泥的EPS的比较研究第83-91页
   ·实验样品来源与分析方法第83-85页
     ·实验样品的环境条件第83-84页
     ·填料第84页
     ·样品来源第84-85页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EPS的提取第85页
     ·分析方法第85页
   ·结果与讨论第85-90页
     ·反应器运行情况第85-86页
     ·填料挂膜情况第86-87页
     ·四种填料的生物膜EPS的提取总量比较第87-88页
     ·四种填料不同层面EPS的提取情况不同第88-89页
     ·悬浮生长的活性污泥与生物膜EPS的比较第89-90页
   ·小结第90-91页
第七章 生产规模条件下悬浮填料生物反应器中的活性污泥和生物膜EPS和表面性质的比较研究第91-118页
   ·实验样品来源与分析方法第91-93页
     ·样品环境介绍第91-92页
     ·填料第92页
     ·样品说明第92-93页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EPS的提取和组分测定第93页
     ·微生物表面相对疏水性第93页
     ·填料表面性质测定第93页
     ·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第93页
   ·结果与讨论第93-117页
     ·污水厂的运行情况第93-94页
     ·好氧2号池内两种填料上的生物膜量第94-96页
     ·两种填料的表面性质第96-101页
       ·填料表面的粗糙度第96-98页
       ·填料表面的接触角第98-99页
       ·填料表面的表面势第99-101页
     ·2号池内两种填料的EPS的比较以及与填料膜量的关系第101-104页
     ·好氧2号和4号池中活性污泥和生物膜的EPS比较第104-105页
     ·EPS与污泥表面性质的关系第105-109页
     ·活性污泥和填料上生物膜的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第109-117页
   ·小结第117-118页
第八章 不同水质条件下相同填料上的生物膜的EPS的比较研究第118-131页
   ·实验样品来源与分析方法第118-123页
     ·样品来源第118页
     ·实验样品的环境条件第118-122页
       ·通用电气(GE)水质净化站第118-119页
       ·通用汽车(GM)水质净化站第119-120页
       ·申一毛条废水处理站第120-121页
       ·航头水厂第121-122页
     ·填料第122-123页
     ·活性污泥和生物膜EPS的提取第123页
     ·污泥表面相对疏水性第123页
     ·分析方法第123页
   ·结果与讨论第123-130页
     ·同种组合填料在不同水质条件下的生物膜的EPS比较第123-128页
       ·废水处理站的运行情况第123-125页
       ·填料上的生物膜EPS比较第125-126页
       ·生物膜EPS与相对疏水性的关系第126-128页
     ·废水处理和给水处理中的弹性立体填料上的生物膜比较第128-130页
   ·小结第130-131页
第九章 结论第131-134页
   ·结论第131-133页
   ·创新点第133页
   ·不足之处及对今后工作的建议第133-134页
参考文献第134-145页
致谢第145-146页

论文共14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利用遗传算法对金属表面纳米团簇结构性质的研究
下一篇:无数值不稳定性的转移矩阵方法和石墨烯输运性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