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 第1-4页 |
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6页 |
§1.1 表面纳米团簇 | 第9-10页 |
§1.2 表面的结构特征 | 第10-13页 |
§1.3 表面纳米团簇结构的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3.1 实验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1.3.2 理论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4 fcc金属表面纳米团簇的结构 | 第15-22页 |
§1.4.1 fcc(111)表面团簇的结构 | 第16-18页 |
§1.4.2 fcc(001)表面团簇的结构 | 第18-20页 |
§1.4.3 fcc(110)表面团簇的结构 | 第20-22页 |
§1.5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和意义 | 第22页 |
参考文献 | 第22-26页 |
第二章 结构优化方法和半经验势 | 第26-35页 |
§2.1 团簇结构的优化 | 第26-32页 |
§2.1.1 遗传算法 | 第27-30页 |
§2.1.2 共轭梯度法 | 第30-32页 |
§2.2 描写金属系统的半经验势 | 第32-33页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第三章 fcc金属(111)及(110)表面纳米团簇的结构 | 第35-69页 |
§3.1 引言 | 第35-36页 |
§3.2 fcc(111)表面团簇的较低能量结构 | 第36-54页 |
§3.2.1 概述 | 第36页 |
§3.2.2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36-37页 |
§3.2.3 较低能量结构 | 第37-39页 |
§3.2.4 理论模型 | 第39-42页 |
§3.2.5 次近邻相互作用对结构的影响 | 第42-43页 |
§3.2.6 LES群中的结构组成及能量分布 | 第43-48页 |
§3.2.7 较低能量结构的数目 | 第48-49页 |
§3.2.8 较低能量结构群中的结构更替与平衡态形状 | 第49-54页 |
§3.3 fcc(110)表面团簇的较低能量结构 | 第54-65页 |
§3.3.1 概述 | 第54-55页 |
§3.3.2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55页 |
§3.3.3 较低能量结构 | 第55-56页 |
§3.3.4 理论模型 | 第56-59页 |
§3.3.5 LES群中结构随团簇尺寸的变化规律 | 第59-63页 |
§3.3.6 表面大团簇的平衡态形状 | 第63页 |
§3.3.7 原子间相互作用力与表面重构 | 第63-65页 |
§3.4 小结 | 第65-66页 |
§3.4.1 fcc(111)表面纳米团簇的结构 | 第65页 |
§3.4.2 fcc(110)表面纳米团簇的结构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第四章 金属fcc(001)表面团簇中的幻数行为 | 第69-82页 |
§4.1 引言 | 第69-70页 |
§4.2 计算模型和方法 | 第70页 |
§4.3 Cu团簇和Au团簇中的幻数序列 | 第70-72页 |
§4.4 理论模型 | 第72-74页 |
§4.5 幻数保持的理论解释 | 第74-75页 |
§4.6 幻数消失的理论解释 | 第75-77页 |
§4.7 表面大团簇的平衡态形状 | 第77-79页 |
§4.8 小结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2-85页 |
§5.1 本论文已完成的工作 | 第82-84页 |
§5.2 后继工作与展望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