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客运站客运设备配置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8页 |
·选题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国外铁路客运现状 | 第12-14页 |
·国内铁路客运发展与现状 | 第14-16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目标 | 第16-18页 |
第2章 铁路客运站候车空间组织模式分析 | 第18-36页 |
·候车空间组织模式的分类及影响因素 | 第19-20页 |
·候车空间组织模式的分类 | 第19-20页 |
·候车空间组织模式的影响因素 | 第20页 |
·等候型候车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 | 第20-22页 |
·通过型候车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 | 第22-28页 |
·融合开放的候车空间 | 第24-25页 |
·高架候车 | 第25-28页 |
·综合型候车空间组织模式的分析 | 第28-35页 |
·高速客运站的建设原则 | 第28-31页 |
·综合型候车空间组织模式 | 第31-32页 |
·上海南站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3章 客运站车场位置的设置 | 第36-44页 |
·大型客运站图型研究原则及影响因素 | 第36-38页 |
·研究原则 | 第36-37页 |
·影响因素 | 第37-38页 |
·大型客运站布置图型 | 第38-40页 |
·实例分析 | 第40-43页 |
·分析影响因素 | 第40-41页 |
·新成都站布置图型 | 第41-42页 |
·最终方案的确定 | 第42-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4章 传统客运站的到发线数量计算 | 第44-48页 |
·到发线数量的影响因素 | 第44-45页 |
·传统候车空间组织模式下到发线数量的计算 | 第45-46页 |
·到发线数量的确定 | 第45-46页 |
·到发线有效长的确定 | 第46页 |
·小结 | 第46-48页 |
第5章 新建大型客运站的到发线数量计算 | 第48-69页 |
·“五定”要求对车站的影响 | 第48-49页 |
·“五定”对车站布置的要求 | 第48页 |
·“五定”对车站布置的效果 | 第48-49页 |
·“五定”对车站布置的建议 | 第49页 |
·到发线利用率法 | 第49-53页 |
·到发线利用率法 | 第49-51页 |
·实例分析 | 第51-53页 |
·高峰期到发线计算法 | 第53-67页 |
·基于追踪间隔时分到发线需要量 | 第53-55页 |
·基于合理使用到发线计算 | 第55-63页 |
·实例分析 | 第63-67页 |
·小结 | 第67-69页 |
结论 | 第69-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