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7-9页 |
| ·研究背景与动机 | 第7页 |
| ·研究方法 | 第7-8页 |
| ·研究思路及基本框架 | 第8-9页 |
| 第二章 盈余管理基础理论分析 | 第9-17页 |
| ·盈余管理的涵义 | 第9-11页 |
| ·会计盈余的定义及分类 | 第9页 |
| ·盈余管理的定义 | 第9-11页 |
| ·盈余管理的理论基础 | 第11-17页 |
| ·盈余管理与有效市场理论 | 第11-13页 |
| ·盈余管理与契约理论 | 第13-14页 |
| ·盈余管理与信息经济学 | 第14-17页 |
| 第三章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背景性动因分析 | 第17-20页 |
| ·我国资本市场效率因素的影响 | 第17页 |
|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监管的制度背景 | 第17-19页 |
| ·《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实施办法(修订)》的有关规定 | 第17-18页 |
| ·《股票上市规则》的有关规定 | 第18-19页 |
| ·发审制度安排与“壳资源”的影响 | 第19-20页 |
| 第四章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方式 | 第20-29页 |
| ·影响盈余管理方式选择的因素 | 第20-22页 |
| ·亏损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影响 | 第20页 |
| ·亏损上市公司关联交易的影响 | 第20-21页 |
| ·亏损上市公司其他自身特点的影响 | 第21页 |
| ·政府干预因素的影响 | 第21-22页 |
|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主要方式 | 第22-29页 |
| ·利用会计方法进行盈余管理 | 第22-25页 |
| ·利用关联交易进行盈余管理 | 第25-26页 |
| ·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 | 第26-29页 |
| 第五章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偏好的实证分析 | 第29-40页 |
| ·本文实证研究思路 | 第29-30页 |
| ·本文的研究假设 | 第29页 |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29-30页 |
| ·研究的统计工具和资料来源 | 第30页 |
| ·模型选择与构建 | 第30-33页 |
| ·盈余管理存在性的检验 | 第30-31页 |
|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偏好的检验 | 第31-33页 |
| ·样本选择与数据筛选 | 第33-34页 |
| ·样本公司盈余管理行为存在性的检验 | 第34-36页 |
| ·样本公司盈余管理方式偏好的检验 | 第36-40页 |
|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模型变量的相关性检验 | 第36页 |
|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模型的因子提取 | 第36-38页 |
|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模型因子确定 | 第38页 |
| ·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模型检验 | 第38-40页 |
| 第六章 我国亏损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的政策性建议 | 第40-47页 |
| ·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 | 第40-42页 |
| ·完善上市公司的股东大会制度 | 第41页 |
| ·完善独立董事制度 | 第41页 |
| ·健全监事会制度 | 第41-42页 |
| ·强化外部制约,深化资本市场制度改革 | 第42-45页 |
| ·不断完善企业会计准则 | 第42-43页 |
| ·弱化政府行政干预,完善政府监督体制 | 第43-44页 |
| ·完善亏损上市公司的监管制度 | 第44-45页 |
| ·加强外部审计独立性,提高外部审计质量 | 第45页 |
| ·建立长期的激励约束机制,塑造良好职业道德 | 第45-47页 |
| ·建立长期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 | 第45-46页 |
| ·进行全方位的道德教育和诚信教育,塑造良好的职业道德 | 第46-47页 |
| 结论 | 第47-48页 |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 附录 | 第50-52页 |
| 附表1:样本公司代码及简称 | 第50-51页 |
| 续表1:样本公司代码及简称 | 第51-5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52-53页 |
| 致谢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