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分子生物学论文--基因工程(遗传工程)论文

蜡样芽胞杆菌磷酸糖信号传导与运输途径相关基因的功能研究

摘要第1-10页
英文摘要第10-12页
1. 引言第12-36页
   ·蜡样芽胞杆菌概述第12-20页
     ·蜡样芽胞杆菌族第12-13页
     ·蜡样芽胞杆菌的特征第13-14页
     ·蜡样芽胞杆菌中的毒素因子第14-18页
     ·蜡样芽胞杆菌毒素因子的调控机制第18-20页
   ·细菌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第20-31页
     ·双组分系统的结构和作用机制第21-25页
     ·不同细菌的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第25-29页
     ·细菌双组分信号传导系统对毒力因子的调控功能第29-31页
   ·蜡样芽胞杆菌6-磷酸葡萄糖信号传导系统的发现及研究进展第31-35页
   ·立题依据与目的意义第35-36页
     ·立题依据第35页
     ·目的意义第35-36页
2. 实验材料、仪器与方法第36-50页
   ·实验材料第36-42页
     ·菌株与质粒第36-39页
     ·培养基与抗生素第39-40页
     ·酶与生化试剂第40页
     ·溶液与缓冲液第40-41页
     ·其它试剂第41-42页
   ·实验仪器第42页
   ·实验方法第42-50页
     ·PCR 模板制备第42页
     ·目的基因的扩增第42-45页
     ·酶切反应第45页
     ·DNA 片段的连接第45-46页
     ·大肠杆菌TG1 热激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第46页
     ·大肠杆菌ET 电击感受态细胞制备及转化第46页
     ·蜡样芽胞杆菌电击感受态细胞制备及电击转化第46-47页
     ·同源重组突变体的获得第47页
     ·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第47页
     ·启动子体内活性分析第47-48页
     ·6-磷酸葡萄糖吸收率分析第48页
     ·蜡样芽胞杆菌侵染大蜡螟的毒力分析第48页
     ·蛋白的表达与纯化第48-49页
     ·蛋白的结合互作第49页
     ·蛋白的定位第49-50页
3. 结果与分析第50-105页
   ·Sps 系统生物信息学的分析第50-53页
   ·B1 启动子在spsRKABC 不同突变体中体外活性分析第53-77页
     ·sps 突变体的构建与鉴定第53-65页
     ·sps 互补菌株和过表达菌株的构建与鉴定第65-72页
     ·B1 启动子在不同的sps 突变体,互补菌株和过表达菌株中体外活性的分析第72-77页
   ·B1 启动子在spsRKABC 不同突变体中体内活性分析第77-79页
   ·SpsC 在磷酸糖信号传导系统中的功能第79-82页
     ·不同浓度的G6P 对B1 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第79页
     ·B1 启动子在野生菌株和spsC 突变菌株中活性的比较第79-81页
     ·sps 突变体对G6P 的吸收比较第81-82页
   ·SpsA 蛋白和SpsB 蛋白的互作第82-86页
     ·SpsA 蛋白和SpsB 蛋白的表达纯化第82-84页
     ·SpsA 蛋白和SpsB 蛋白的互作第84-86页
   ·SpsA 蛋白的定位第86页
   ·蜡样芽胞杆菌Sps 系统作用模型第86页
   ·sps 系统对蜡样芽胞杆菌毒力的影响第86-88页
   ·spsABC 操纵子的转录调控分析第88-105页
     ·B1 启动子的序列分析第88页
     ·不同启动子片段融合lacZ 表达质粒的构建与活性分析第88-100页
     ·ccpA 基因突变体的构建与鉴定第100-103页
     ·B1 启动子和spsRK 基因的启动子在ccpA 突变体中的活性分析第103-105页
4. 讨论第105-111页
   ·蜡样芽胞杆菌中Sps 系统的特点第105-107页
   ·Sps 系统中各组分的结构与功能第107-108页
   ·B. cereus 的Sps 系统与E. coli 的Uhp 系统的比较第108-109页
   ·蜡样芽胞杆菌的Sps 系统的调控机制第109-111页
5. 结论第111-112页
致谢第112-114页
参考文献第114-13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32页

论文共13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猪Nanog基因在成纤维细胞与克隆胚胎中的过表达研究
下一篇:新城疫病毒单克隆抗体制备及部分NP蛋白抗原表位鉴定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