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载红外气体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15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9-12页 |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12-15页 |
2 红外气体检测的理论基础 | 第15-23页 |
·概论 | 第15页 |
·红外气体吸收检测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分子的内部运动及其红外光谱产生的机理和条件 | 第15-16页 |
·气体分子的红外选择吸收理论 | 第16-17页 |
·红外气体检测的朗伯—比尔吸收定律 | 第17-21页 |
·朗伯-比尔定律 | 第18-20页 |
·朗伯-比尔定律中的重要参数 | 第20-21页 |
·本章小结 | 第21-23页 |
3 红外气体传感器的设计 | 第23-35页 |
·红外光源的选择 | 第23-24页 |
·滤光片的选择 | 第24-25页 |
·红外探测器比较及选择 | 第25-29页 |
·红外气体传感器模块气室的设计要求 | 第29页 |
·四通道探测器的红外传感器的设计 | 第29-33页 |
·红外气体吸收检测技术 | 第30-32页 |
·具有四通道探测器结构的光路系统设计 | 第32-33页 |
·待测气体采样方式的选择 | 第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4 车载红外气体分析仪的设计与实现 | 第35-73页 |
·车载红外气体分析仪的硬件设计 | 第35-54页 |
·主/从单片机的选择 | 第35-38页 |
·电源模块设计 | 第38-39页 |
·红外光源驱动电路模块 | 第39页 |
·信号放大处理模块 | 第39-40页 |
·A/D 转换模块以及SPI 通信 | 第40-43页 |
·主/从机通讯模块 | 第43-47页 |
·从机数据存储模块 | 第47-48页 |
·JTAG 编程调试接口 | 第48页 |
·显示模块的设计 | 第48-51页 |
·声光报警模块 | 第51页 |
·主机数据存储模块 | 第51-52页 |
·CAN 总线接口设计 | 第52-53页 |
·车载红外气体分析仪硬件平台 | 第53-54页 |
·车载红外气体分析仪的软件设计 | 第54-71页 |
·从机部分软件设计 | 第54-63页 |
·主机部分软件设计 | 第63-71页 |
·本章小结 | 第71-73页 |
5 红外气体检测系统抗干扰设计 | 第73-77页 |
·系统干扰源及其形成要素和传播途径 | 第73-74页 |
·系统主要干扰源 | 第73页 |
·干扰源的形成要素和传播途径 | 第73-74页 |
·系统的抗干扰设计 | 第74-76页 |
·硬件抗干扰设计 | 第74-75页 |
·软件抗干扰设计 | 第75-76页 |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6 气体分析仪标定和测试实验 | 第77-85页 |
·气体配制系统的搭建 | 第77-81页 |
·配气方案的选取 | 第77页 |
·配气系统的组成 | 第77-79页 |
·配气操作步骤 | 第79-80页 |
·配制的CO_2气体的浓度测量结果 | 第80-81页 |
·配制的标准气体浓度误差原因分析 | 第81页 |
·标定的项目与方法 | 第81-84页 |
·零点校准 | 第81-82页 |
·示值误差测定 | 第82页 |
·重复性测定 | 第82页 |
·响应时间的测定 | 第82页 |
·零点漂移的测定 | 第82-83页 |
·跨度漂移的测定 | 第83页 |
·车载红外气体分析仪测试实验 | 第83页 |
·误差分析 | 第83-84页 |
·本章小结 | 第84-85页 |
7 总结与展望 | 第85-87页 |
·总结 | 第85页 |
·研究展望 | 第85-87页 |
致谢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附录 | 第9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93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目录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