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与现实考察--基于三次课程改革方案视角

中文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引言第9-15页
 (一)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第9-11页
  1、问题的提出第9-10页
  2、研究意义第10-11页
 (二) 研究现状第11-13页
  1、关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历史沿革阶段的研究第11-12页
  2、关于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沿革阶段的研究第12页
  3、关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基本经验的研究第12-13页
  4、关于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经验总结和思考的研究第13页
 (三) 研究方法第13-14页
  1、文献研究法第13-14页
  2、历史分析法第14页
 (四) 创新和不足之处第14-15页
  1、创新第14页
  2、不足第14-15页
一、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历史轨迹第15-21页
 (一) 创立与发展阶段——“85 方案的构建和实施”(1978 年——1997 年)第15-17页
  1、思想品德课程产生的社会背景第15-16页
  2、思想品德课程的创立和实施第16-17页
 (二) 调整和提高阶段——“98 方案的构建和实施”(1998—2004 年)第17-19页
  1、思想品德课程调整和提高的社会背景第17-18页
  2、思想品德课的整合和提高阶段第18-19页
 (三) 整合和升华阶段——“05 方案”的构建和实施”(2005 年至今)第19-21页
  1、思想品德课程整合和升华的社会背景第19-20页
  2、思想品德课的整合和升华阶段第20-21页
二、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历史经验探索第21-25页
 (一) 社会客观存在的发展是高校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基础第21-23页
  1、社会经济发展推动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第21页
  2、社会政治发展直接影响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第21-22页
  3、社会文化发展间接影响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第22-23页
 (二) 社会意识的变迁是高校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动力第23-25页
  1、大学生的心理思想变化促进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第23页
  2、大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思想品德课程发展第23-24页
  3、课程价值观的变化导致思想品德课程的发展第24-25页
三、思想品德课程的现实考察第25-33页
 (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材是思想品德教育课程的主要载体第25页
 (二) 四维分析模型及其合理性第25-27页
  1、四维分析模型的内涵第26页
  2、四维分析模型的合理性第26-27页
 (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的四维分析第27-31页
  1、《基础》课程教材的知识与科学性维度第27-29页
  2、《基础》课程教材的思想品德与文化内涵维度第29页
  3、《基础》课程教材的认知与心理规律维度第29-30页
  4、《基础》课程教材的编制技巧与工艺水平维度第30-31页
 (四)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的四维分析结论第31-33页
  1、《基础》课程教材的成功之处第31-32页
  2、《基础》课程教材的不足之处第32-33页
四、我国高校思想品德课程改革的启示第33-38页
 (一) 树立“四原则”第33-34页
  1、科学性原则第33页
  2、渗透性原则第33页
  3、参与性原则第33-34页
  4、服务性原则第34页
 (二) 坚持“四结合”第34-36页
  1、坚持研究与教学相结合,提升思想品德课程的教学水平第34页
  2、坚持灌输与吸引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理论素质第34-35页
  3、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增强思想品德教育实效第35页
  4、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深化教育成果第35-36页
 (三) 做到“四必须”第36-38页
  1、必须进一步明确高校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第36页
  2、必须进一步深入开展高校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的基础理论研究第36-37页
  3、必须进一步强化高校思想品德课课程建设的组织保证第37页
  4、必须进一步增强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队伍的全员化和专家化第37-38页
五、高校思想品德课程建设的思考与展望第38-43页
 (一) 确立“学生为本”的价值取向,谋划课程的总体框架第38页
 (二) 立足大学生全面发展视角,突出法律知识在课程中的重要地位第38-39页
 (三) 树立思想道德教育生活体验观,加强学生实践课程的设置第39-40页
 (四) 形成思想道德综合教育观,积极发挥社会教育资源的作用第40-41页
 (五) 深化课程整体观,突出思想品德课程编制的有机性第41-43页
结语第43-44页
参考文献第44-49页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著、论文第49-50页
后记第50-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新形势下加强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思考
下一篇:近年来我国高校课程建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