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1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1-31页 |
1 构建遗传图谱的遗传标记 | 第11-15页 |
·形态标记 | 第11页 |
·细胞学标记 | 第11-12页 |
·蛋白质标记 | 第12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12-15页 |
2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15-21页 |
·遗传图谱构建的方法与软件 | 第16页 |
·影响遗传图谱构建的因素 | 第16-19页 |
·大豆遗传图谱构建的研究进展 | 第19-21页 |
3 数量性状基因座(quantitative trait locus:QTL)定位 | 第21-23页 |
·单标记分析法(single-marker analysis) | 第21-22页 |
·区间作图法(interval mapping:IM) | 第22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composite interval mapping:CIM) | 第22-23页 |
·多区间作图法(multiple interval mapping:MIM) | 第23页 |
4 大豆相关性状的QTL研究进展 | 第23-27页 |
·大豆百粒重QTL研究进展 | 第24-25页 |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QTL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大豆收获指数、粒茎比QTL研究进展 | 第26-27页 |
5 细胞质效应和细胞质×QTL互作研究进展 | 第27-28页 |
6 环境效应和环境×QTL互作研究进展 | 第28-29页 |
7 数量性状QTL定位与Meta分析 | 第29-30页 |
8 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0-31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1-38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1页 |
品种简介 | 第31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1-35页 |
·试剂配制 | 第31-32页 |
·DNA提取方法 | 第32页 |
·SSR分子标记 | 第32-33页 |
·PCR的扩增及检测 | 第33页 |
·PCR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33-35页 |
·数据记录与统计分析 | 第35页 |
·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5页 |
3 重要性状的考察 | 第35-36页 |
4 大豆数量性状的QTL定位方法 | 第36-37页 |
5 大豆数量性状QTL定位的Meta分析 | 第37-3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38-69页 |
1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8-42页 |
·DNA标记的多态性及其在群体中的表现 | 第38页 |
·F_2群体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8-42页 |
2 亲本和F_(2:4)家系在两地的性状表型特征 | 第42-49页 |
·亲本在两地的性状表现 | 第42页 |
·数量性状的表型分布 | 第42-47页 |
·数量性状间的简单相关和偏相关分析 | 第47-49页 |
3 大豆重要性状的QTL定位 | 第49-53页 |
·大豆百粒重QTL定位 | 第49页 |
·大豆株高QTL定位 | 第49-50页 |
·大豆结荚高度的QTL定位 | 第50-51页 |
·大豆茎粗的QTL定位 | 第51页 |
·大豆分枝数的QTL定位 | 第51-52页 |
·大豆收获指数的QTL定位 | 第52页 |
·大豆粒茎比的QTL定位 | 第52-53页 |
4 大豆株高QTL的Meta分析 | 第53-69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9-74页 |
1 大豆遗传图谱的加密 | 第69-70页 |
2 相关分析与QTL定位结果间的关系 | 第70-71页 |
3 QTL定位结果的可靠性分析 | 第71-72页 |
4 CIM方法和多QTL联合分析方法的比较 | 第72-74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 第74-75页 |
1 全文结论 | 第74页 |
2 本文创新点 | 第74-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85页 |
致谢 | 第85页 |
项目资助 | 第85-8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