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符号说明(英文缩略词) | 第12-13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3-35页 |
1 遗传标记 | 第13-15页 |
·形态学标记 | 第13页 |
·细胞学标记 | 第13页 |
·蛋白质标记 | 第13-14页 |
·DNA分子标记 | 第14-15页 |
2 QTL定位方法 | 第15-17页 |
·单标记分析方法 | 第15页 |
·区间作图法 | 第15-16页 |
·复合区间作图法 | 第16页 |
·多QTL作图法 | 第16-17页 |
3 大豆种质资源的研究进展 | 第17-23页 |
·大豆种质资源的分类 | 第17-19页 |
·国内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的概况 | 第19-21页 |
·国外大豆种质资源利用的概况 | 第21-22页 |
·种质资源利用的新领域 | 第22-23页 |
4 关联分析 | 第23-29页 |
·群体结构 | 第23-24页 |
·遗传多样性 | 第24-26页 |
·连锁不平衡 | 第26-27页 |
·关联分析的概念及统计方法 | 第27-29页 |
·概念 | 第27-28页 |
·统计方法 | 第28-29页 |
5 大豆高产育种 | 第29-34页 |
·提高大豆产量的意义 | 第29-30页 |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遗传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30-32页 |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关联分析的研究进展 | 第32-34页 |
6 本研究的目的与研究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35-43页 |
1 试验材料 | 第35-36页 |
2 试验方法 | 第36-39页 |
·试剂的配制 | 第36-37页 |
·试验材料DNA的提取 | 第37页 |
·PCR扩增以及SSR基因型测定 | 第37-38页 |
·凝胶制备 | 第38页 |
·试剂配制 | 第38页 |
·凝胶电泳步骤 | 第38页 |
·电泳检测 | 第38-39页 |
·渗透及显色 | 第39页 |
·主要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 主要农艺性状的考察 | 第39-40页 |
4 数据分析方法 | 第40-43页 |
·群体结构分析方法 | 第40页 |
·地理生态类型分群 | 第40页 |
·STRUCTURE软件分群 | 第40页 |
·PowerMarker软件分群 | 第40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方法 | 第40-41页 |
·SSR位点等位变异 | 第40-41页 |
·亚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1页 |
·连锁不平衡分析方法 | 第41-42页 |
·表型相关分析方法 | 第42页 |
·关联分析方法 | 第42-43页 |
第三章 结果与分析 | 第43-63页 |
1 大豆栽培品种群体的遗传特征 | 第43-54页 |
·大豆栽培品种亚群的划分 | 第43-47页 |
·STRUCTURE、PowerMarker划分结果 | 第43-45页 |
·分类方法间的关联 | 第45页 |
·分类方法间的比较 | 第45-47页 |
·三种分类方法亚群间参数的比较 | 第45-46页 |
·三种分类方法亚群内参数的比较 | 第46-47页 |
·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7-51页 |
·位点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47-50页 |
·亚群遗传多样性分析 | 第50-51页 |
·连锁不平衡性分析 | 第51-54页 |
·群体连锁不平衡水平的分析 | 第51-52页 |
·群体连锁不平衡程度的分析 | 第52-54页 |
2 主要农艺性状表型特征及相关分析 | 第54-55页 |
·主要农艺性状表型特征 | 第54页 |
·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分析 | 第54-55页 |
3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的关联定位 | 第55-62页 |
·QTL检测 | 第55-59页 |
·优异等位变异的发掘 | 第59-62页 |
4 优异杂交组合的预测 | 第62-63页 |
第四章 讨论 | 第63-69页 |
1 群体遗传结构划分的讨论 | 第63-64页 |
2 遗传多样性和连锁不平衡对关联分析的影响 | 第64-65页 |
3 大豆主要农艺性状相关性的遗传剖析 | 第65-66页 |
4 QTL检测结果可靠性 | 第66-67页 |
5 TASSEL结果的剖析 | 第67-68页 |
6 设计育种的探讨 | 第68-69页 |
第五章 全文结论和创新点 | 第69-71页 |
1 全文结论 | 第69-70页 |
2 创新点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8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