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3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3-26页 |
·脂肪酶的简介 | 第13-15页 |
·脂肪酶的种类与来源 | 第13-14页 |
·脂肪酶的结构与分子生物学研究 | 第14-15页 |
·脂肪酶的催化机制与特性 | 第15-16页 |
·脂肪酶结构因素 | 第15页 |
·底物的结构特征和反应方式的影响 | 第15-16页 |
·水活度 | 第16页 |
·固定化介质的影响 | 第16页 |
·反应介质(有机溶剂)的影响 | 第16页 |
·脂肪酶的分离纯化 | 第16-19页 |
·膜分离 | 第17页 |
·免疫纯化 | 第17页 |
·双水相系统 | 第17-18页 |
·硫酸铵-丙酮协同沉淀法 | 第18-19页 |
·离子交换层析和疏水层析结合法 | 第19页 |
·脂肪酶的应用 | 第19-21页 |
·脂肪酶在洗涤剂工业的应用 | 第20页 |
·脂肪酶在食品工业的应用 | 第20页 |
·脂肪酶在纺织和化学工业的应用 | 第20-21页 |
·脂肪酶在医药工业的应用 | 第21页 |
·天然乳脂 | 第21-23页 |
·天然乳脂的组成和特点 | 第21-22页 |
·乳脂的风味成分 | 第22-23页 |
·脂肪酶对天然乳脂组成和风味的作用 | 第23页 |
·脂肪酶的研究现状 | 第23-24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24页 |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粗状假丝酵母脂肪酶高产诱变菌株的复壮与筛选 | 第26-34页 |
·引言 | 第26页 |
·实验材料 | 第26-28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26-27页 |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27页 |
·菌种 | 第27-28页 |
·培养基 | 第28页 |
·实验方法 | 第28-31页 |
·菌株的复壮与筛选 | 第28-29页 |
·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29页 |
·菌种的保藏 | 第29页 |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第29-30页 |
·平板透明圈检测法 | 第30-31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1-33页 |
·菌株的复壮 | 第31页 |
·菌株的遗传稳定性 | 第31-32页 |
·菌种的保藏 | 第32-33页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第三章 粗状假丝酵母脂肪酶的分离纯化 | 第34-58页 |
·引言 | 第34页 |
·实验材料 | 第34-38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34-35页 |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35-36页 |
·实验菌种 | 第36-37页 |
·常用试剂配制 | 第37-38页 |
·实验方法 | 第38-42页 |
·脂肪酶粗酶液的制备 | 第38页 |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第38页 |
·平板透明圈定性检测法 | 第38页 |
·脂肪酶的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 第38-39页 |
·双水相体系萃取粗状假丝酵母脂肪酶的研究 | 第39-40页 |
·丙酮沉淀 | 第40页 |
·DEAE-Sepharose FF 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40页 |
·Phenyl Sepharose FF 疏水层析 | 第40-41页 |
·SDS-PAGE 凝胶电泳测定脂肪酶的分子量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6页 |
·牛血清白蛋白含量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42页 |
·双水相萃取 | 第42-51页 |
·丙酮沉淀 | 第51-53页 |
·DEAE-Sepharose FF 阴离子交换层析 | 第53-54页 |
·Phenyl Sepharose FF 疏水层析 | 第54-55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55-56页 |
·假丝酵母脂肪酶纯化结果 | 第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粗状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乳脂水解的研究 | 第58-71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材料 | 第58-60页 |
·设备与仪器 | 第58页 |
·主要试剂和材料 | 第58-59页 |
·脂肪酶来源 | 第59页 |
·常用试剂配制 | 第59-60页 |
·实验方法 | 第60-63页 |
·脂肪酶活力的测定 | 第60页 |
·水解率的计算方法 | 第60页 |
·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乳脂水解条件的优化 | 第60-62页 |
·对乳脂水解产物的 GC-MS 分析 | 第62-63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3-70页 |
·假丝酵母脂肪酶催化乳脂水解的条件优化 | 第63-68页 |
·对乳脂水解产物的 GC-MS 分析 | 第68-70页 |
·本章小结 | 第70-7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71-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80-81页 |
致谢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