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25页 |
·氨基酸发酵工业发展现状 | 第10-13页 |
·微生物发酵生产氨基酸产业规模 | 第10页 |
·氨基酸发酵菌株的诱变育种 | 第10-11页 |
·氨基酸发酵菌株的分子育种 | 第11-13页 |
·谷氨酸棒杆菌 | 第13-18页 |
·谷氨酸棒杆菌概述 | 第13-14页 |
·谷氨酸棒杆菌ATCC 13032 基因组 | 第14-15页 |
·谷氨酸棒杆菌分子工具 | 第15-17页 |
·基因转移手段研究 | 第17-18页 |
·海藻糖的结构性质及功能 | 第18-22页 |
·海藻糖的结构类型及存在方式 | 第18-19页 |
·海藻糖的物理及化学性质 | 第19-20页 |
·海藻糖的独特生物学功能及作用机理 | 第20-22页 |
·谷氨酸棒杆菌海藻糖生物合成途径 | 第22-23页 |
·选题背景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OtsAB途径缺失菌株及过量表达菌株的构建 | 第25-4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5-35页 |
·材料 | 第25-26页 |
·方法 | 第26-35页 |
·结果 | 第35-40页 |
·OtsAB 途径缺失突变株ATCC 13032ΔotsAB 的构建 | 第35-39页 |
·otsAB 基因过量表达菌株ATCC 13032(pECotsAB)的构建 | 第39-40页 |
·实时荧光定量PCR 法对otsAB 基因敲除和过量表达的验证 | 第40页 |
·讨论 | 第40-42页 |
·小结 | 第42-43页 |
第三章 野生型及突变株胞内海藻糖合成能力及环境耐受性比较 | 第43-53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3-44页 |
·材料 | 第43页 |
·方法 | 第43-44页 |
·结果 | 第44-50页 |
·海藻糖测定标准曲线 | 第44-45页 |
·温度对野生型和突变株生长的影响及胞内海藻糖含量测定 | 第45-47页 |
·不同NaCl 浓度条件对于野生型及突变株生长量的影响及胞内海藻糖含量测定 | 第47-48页 |
·不同葡萄糖浓度条件对于野生型及突变株生长量的影响及胞内海藻糖含量测定 | 第48-50页 |
·讨论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四章 野生型和突变株在不同葡萄糖浓度发酵培养基中产酸能力比较 | 第53-61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53-55页 |
·材料 | 第53-54页 |
·方法 | 第54-55页 |
·结果 | 第55-59页 |
·谷氨酸测定标准曲线 | 第55-56页 |
·野生型及突变株在不同葡萄糖浓度发酵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 | 第56-58页 |
·野生型及突变株在不同葡萄糖浓度发酵培养基中的谷氨酸产量 | 第58-59页 |
·讨论 | 第59-60页 |
·小结 | 第60-61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1-63页 |
参考文献 | 第63-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69-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