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7页 |
一、绪论 | 第7-14页 |
(一) 选题背景 | 第7页 |
(二)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7-9页 |
1. 研究目的 | 第7-8页 |
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三)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9页 |
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9-10页 |
(四) 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内涵 | 第10-14页 |
1. 概念界定 | 第10-12页 |
2. 公务员交流基本原则 | 第12-14页 |
二、公务员交流制度的理论基础 | 第14-19页 |
(一) 中松义郎的目标一致理论 | 第14-15页 |
1. 理论概述 | 第14-15页 |
2. 理论借鉴 | 第15页 |
(二) 其他相关的人才流动理论概述 | 第15-19页 |
1. 理论概述 | 第15-18页 |
2. 理论借鉴 | 第18-19页 |
三、我国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实践探索 | 第19-34页 |
(一) 建设背景 | 第19-23页 |
1. 建设的历史进程 | 第19-20页 |
2. 意义 | 第20-23页 |
(二) 取得成效 | 第23-27页 |
1. 公务员系统间交流的成效 | 第23-25页 |
2. 公务员系统与其他系统间交流的成效 | 第25-27页 |
(三) 存在问题 | 第27-29页 |
1. 不同身份的公务员交流难 | 第28页 |
2. 不同区域的公务员交流难 | 第28页 |
3. 公务员交流的时限把握难 | 第28-29页 |
4. "条"、"块"部门间的公务员交流难 | 第29页 |
5. 不同层级的公务员交流难 | 第29页 |
(四) 负面影响 | 第29-31页 |
1. 容易引发短期行为 | 第29页 |
2. 交流面偏广,交流职数偏多 | 第29-30页 |
3. 交流一定程度上浪费了行政资源,增加了行政成本 | 第30页 |
4. 交流任职容易引发脱离实际的倾向 | 第30页 |
5. 任职干部与干部选举制度不易结合 | 第30-31页 |
(五) 问题成因分析 | 第31-34页 |
1. 制度本身尚不完善 | 第31-32页 |
2. 公务员自身思想认识不到位 | 第32-34页 |
四、完善我国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建议 | 第34-41页 |
(一) 美国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借鉴 | 第34-35页 |
1. 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专业化和制度化 | 第34页 |
2. 人力资源使用的多口进入和快速提拔 | 第34-35页 |
(二) 我国人才流动新特点对于公务员交流制度完善的启示 | 第35-36页 |
1. 人才资源的弹性流动 | 第35页 |
2. 人才资源的趋高性流动 | 第35-36页 |
3. 对完善我国公务员交流制度的启示 | 第36页 |
(三) 构建刚性的公务员交流机制 | 第36-38页 |
1. 制定公务员交流实施办法 | 第37页 |
2. 健全公务员交流协调机制 | 第37-38页 |
3. 健全公务员交流激励机制 | 第38页 |
4. 健全公务员交流考核和监督机制 | 第38页 |
(四) 探索多样、科学化的公务员交流模式 | 第38-41页 |
1. 提倡弹性公务员交流模式 | 第38-39页 |
2. 实施培养性公务员交流模式 | 第39页 |
3. 推行竞争性公务员交流模式 | 第39页 |
4. 开展保障性公务员交流模式 | 第39页 |
5. 实行岗位适应性公务员交流模式 | 第39-41页 |
五、结束语 | 第41-42页 |
注释 | 第42-44页 |
参考文献及著作 | 第44-45页 |
相关法律、法规文件 | 第45-46页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第46-47页 |
致谢 | 第47-4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