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7页 |
绪论 | 第7-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7-8页 |
二、文献回顾 | 第8-11页 |
三、研究对象的选择 | 第11-12页 |
四、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12-13页 |
五、研究方法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纽约时报》涉华消费品安全报道的批评话语分析 | 第14-45页 |
第一节 批评话语分析理论 | 第14-18页 |
一、批评话语分析的基本理论框架 | 第14-15页 |
二、批评话语分析的核心解释框架 | 第15-18页 |
第二节 《纽约时报》涉华消费品安全报道词汇分析 | 第18-20页 |
一、概述 | 第18页 |
二、词汇分析 | 第18-20页 |
第三节 《纽约时报》涉华消费品安全报道及物性分析 | 第20-29页 |
一、概述 | 第20-21页 |
二、及物性分析 | 第21-29页 |
第四节 《纽约时报》涉华消费品安全报道命题连贯性分析 | 第29-33页 |
一、概述 | 第29-30页 |
二、命题连贯性分析 | 第30-33页 |
第五节 《纽约时报》涉华消费品安全报道的转述引语分析 | 第33-45页 |
一、概述 | 第33-34页 |
二、转述引语分析 | 第34-45页 |
第二章 《纽约时报》涉华消费品安全报道造成的影响 | 第45-54页 |
第一节 营造了关于中国消费品的拟态环境 | 第45-47页 |
一、拟态环境理论 | 第45-46页 |
二、中国消费品的拟态环境 | 第46-47页 |
三、小结 | 第47页 |
第二节 引发了对于中国消费品的媒介恐慌 | 第47-50页 |
一、媒介恐慌理论 | 第47-48页 |
二、中国消费品的媒介恐慌 | 第48-50页 |
三、小结 | 第50页 |
第三节 压制了中国关于涉华消费品安全的话语权 | 第50-54页 |
一、话语权理论 | 第50页 |
二、对中方话语权的压制 | 第50-52页 |
三、小结 | 第52-54页 |
第三章 破解中国对外传播中面临的话语权困境 | 第54-64页 |
第一节 更新传播观念,树立科学的话语权意识 | 第54-55页 |
第二节 改善传播方式,利用对方的话语系统 | 第55-58页 |
一、淡化新闻传播机构的官方色彩 | 第56-57页 |
二、积极开发非官方传播资源 | 第57-58页 |
三、采用对方可以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方式 | 第58页 |
第三节 加强媒体建设,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品牌 | 第58-61页 |
一、全球传播体系的失衡 | 第58-59页 |
二、中国对外传播的困境 | 第59-60页 |
三、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媒体 | 第60-61页 |
第四节 把握时机,发出中国的声音引导国际舆论 | 第61-64页 |
一、从速度竞争到舆论导向竞争 | 第61-62页 |
二、表达中国立场引领舆论导向 | 第62-64页 |
结语 | 第64-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