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生物化学论文--核酸论文

双链DNA中G四聚体的形成以及利用DNA足迹实验鉴定G四聚体结构

中文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第一章 背景介绍第13-43页
 1. G-quadruplex(G四聚体)的发现及其结构特征第13-19页
   ·鸟嘌呤四聚体(Guanine Tetrad)第13页
   ·G-quadruplex四重折叠结构第13-14页
   ·G-quadruplex四重折叠结构的多样性第14-19页
     ·G-quartet数目第14-15页
     ·构成链数量(strand stoichiometry)第15-16页
     ·链极性(strand polarity)第16页
     ·糖苷键转角(glycosidic torsion angle)第16-17页
     ·连接环(connecting loop)第17-18页
     ·其它多样性第18-19页
 2. 影响G-quadruplex结构形成的因素第19-21页
   ·核酸浓度第19页
   ·碱基序列组成第19页
   ·离子环境第19-20页
   ·溶液中的添加剂第20页
   ·核酸骨架第20页
   ·旁侧序列第20-21页
 3. G-quadruplex序列在基因组中的分布和功能第21-28页
   ·真核生物染色体端粒中的G-quadruplex第21-24页
   ·基因表达区的G-quadruplex第24-26页
   ·重组高频区域的G-quadruplex第26-28页
 4. G-quadruplex在体内存在的证据第28-32页
   ·G-quadruplex在体内存在的间接证据第28-29页
   ·G-quadruplex在体内存在的直接证据第29-31页
   ·体内G-quadruplex的其它证明途径第31-32页
 5. G-quadruplex与双链DNA的竞争第32-34页
 6. 分子拥挤效应第34-38页
   ·分子拥挤理论第34-35页
   ·分子拥挤对核酸结构的影响第35-38页
 7. 结合G-quadruplex的化学小分子第38-43页
   ·天然小分子化合物第38页
   ·阳离子卟啉(cationic porphyrin)类化合物第38-39页
   ·Corrole类化合物第39-40页
   ·酰胺蒽醌(diamidoanthraquinone)及芴酮(amidofluorenone)类化合物第40页
   ·吖啶类化合物第40页
   ·溴化乙锭(Ethidium Bromide)衍生物第40-41页
   ·咔唑类小分子第41-42页
   ·酞菁类小分子第42-43页
第二章 本领域中使用的实验技术第43-59页
 1. 原子水平第43-46页
   ·X射线晶体衍射(x-ray)第43页
   ·核磁共振(NMR)第43-46页
   ·分子动力学模拟(MD)第46页
 2. 单分子水平第46-48页
   ·原子力显微镜(AFM)第46-47页
   ·扫描电镜(SEM)第47页
   ·单分子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第47-48页
 3. 光谱学第48-51页
   ·圆二色光谱(CD)第48-49页
   ·振动圆二色(VCD)第49页
   ·红外光谱(IR)第49-50页
   ·拉曼光谱(Raman)第50页
   ·荧光第50页
   ·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SPR)第50-51页
 4. 电泳第51-52页
 5. 化学方法第52-55页
   ·硫酸二甲酯保护实验(DMS Footprinting)第52-54页
   ·~(125)I放射性探针第54-55页
 6. 酶学方法第55-56页
   ·聚合酶阻滞第55-56页
   ·DNA酶Ⅰ足迹实验(DNase Ⅰ footprinting)第56页
 7. 热力学方法第56-59页
   ·DNA熔链实验(melting)第56-58页
     ·UV Melting第56-57页
     ·CD Melting第57页
     ·FRET Melting第57-58页
   ·差示扫描量热法(DSC)第58-59页
第三章 分子拥挤为双链DNA中G-quadruplex形成提供条件第59-78页
 1. 引言第59页
 2. 材料方法第59-67页
   ·PCR制备荧光标记的基因组双链DNA第59-61页
     ·PCR反应第59-60页
     ·PCR产物回收第60-61页
   ·搭桥PCR的方法构建含有T7启动子以及G-quadruplex序列的双链DNA第61-62页
   ·双链DNA在K离子以及PEG下变性退火第62-63页
   ·双链DNA在K离子以及PEG下体外转录第63页
   ·DMS footprinting第63-65页
     ·DNA样品第63-64页
     ·试剂以及溶液配方第64-65页
     ·DMS甲基化以及哌啶切割实验流程第65页
   ·单链内切酶实验第65-66页
   ·单链DNA结合蛋白shift第66页
   ·FRET-Melting第66-67页
 3. 实验结果第67-76页
   ·双链DNA中G-quadruplex形成的证明第67-71页
   ·K离子浓度和PEG浓度对双链DNA中G-quadruplex形成程度的影响第71-73页
   ·G-quadruplex的稳定性与其在双链DNA中形成能力的关系第73-74页
   ·PEG200制造的分子拥挤环境为双链DNA中G-quadruplex稳定形成提供了必要条件第74-76页
 4. 讨论第76-78页
第四章 利用小分子光切割DNA足迹实验鉴定单链和双链DNA中G-quadruplex的结构第78-101页
 1. 引言第78-79页
 2. 材料与方法第79-83页
   ·小分子结构式第79页
   ·实验中合成的DNA以及序列第79-80页
   ·试剂以及溶液配方第80页
   ·单链DNA中G-quadruplex形成第80-81页
   ·长双链DNA的制备以及G-quadruplex的形成第81页
   ·PEG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形成G-quadruplex与双链DNA的方法筛选小分子第81页
   ·圆二色(CD)光谱实验第81-82页
   ·紫外可见光吸收光谱滴定实验第82页
   ·小分子诱导的光切割DNA足迹实验第82页
   ·转录的双链DNA的纯化第82页
   ·数据分析第82-83页
 3. 实验结果第83-99页
   ·PEG非变性凝胶电泳分离形成G-quadruplex与双链DNA的方法筛选小分子第83-84页
   ·选择特异性结合G-quadruplex的小分子进行光切割实验第84页
   ·小分子Zn-TTAPc光切割端粒G-quadruplex第84-90页
   ·Zn-TTAPc光切割基因组中的G-quadruplex第90-95页
   ·DMS与Zn-TTAPc光切割DNA足迹实验检测双链DNA中的G-quadruplex第95-98页
   ·Zn-TTAPc光切割长单链和长双链DNA中G-quadruplex可以作为鉴定G-quadruplex形成的手段第98-99页
 4. 讨论第99-101页
参考文献第101-114页
博士研究生期间发表文章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页

论文共11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莲叶绿体基因组图谱的构建及其系统进化分析
下一篇:基于机器学习的蛋白质结合位点特征化和预测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