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6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6-33页 |
第一节 引论 | 第16-2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6-20页 |
二、研究问题 | 第20-21页 |
第二节 关键概念界定 | 第21-28页 |
一、主题词内涵界定 | 第21-22页 |
二、“流动人口”及相关概念 | 第22-25页 |
三、原初问题——“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 | 第25-26页 |
四、我国基础教育新问题:基于生源多样性的教育 | 第26-28页 |
第三节 本研究的意义与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一、本论文的研究意义 | 第28页 |
二、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8-29页 |
第四节 本文结构与主要研究任务 | 第29-33页 |
一、文章结构 | 第29-30页 |
二、具体任务 | 第30-33页 |
第二章 研究综述 | 第33-50页 |
第一节 国内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 | 第33-39页 |
一、流动人口子女教育问题研究的一般回顾 | 第33-34页 |
二、公办学校中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 | 第34-39页 |
第二节 国外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 | 第39-48页 |
一、国外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的一般情况 | 第39-40页 |
二、国外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研究综述 | 第40-48页 |
第三节 有关研究的简单评析 | 第48-50页 |
一、研究重心正在发生转换,但滞后于国外 | 第48页 |
二、研究焦点尚且散乱,尚未形成较为系统的“问题链” | 第48-49页 |
三、研究方法较为滞后,相关研究结果缺乏实证研究的支持 | 第49-50页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50-58页 |
第一节 生源多样性教育的理解框架 | 第50-53页 |
一、各理论内涵对于生源多样性教育问题分析过程中的贡献与地位 | 第50-51页 |
二、本研究中关于生源多样性教育问题的理解框架 | 第51-53页 |
第二节 研究方法论与具体方法 | 第53-56页 |
一、研究方法论 | 第53-54页 |
二、研究方式 | 第54页 |
三、具体研究方法 | 第54-56页 |
第三节 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 | 第56-58页 |
一、研究目标 | 第56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56-58页 |
第四章 生源多样性教育的理论基础 | 第58-89页 |
第一节 文化资本:解释生源所谓的“多样性”的社会学基础 | 第58-67页 |
一、文化资本理论的来源 | 第58-59页 |
二、文化资本理论的内容 | 第59-63页 |
三、文化理论对于生源多样性的启示 | 第63-67页 |
第二节 全纳教育:基于生源多样性教育的总纲 | 第67-74页 |
一、全纳教育思潮的兴起与发展 | 第67-68页 |
二、全纳教育思潮的主要观点 | 第68-71页 |
三、全纳教育思潮对基于生源多样性教育的启示 | 第71-74页 |
第三节 多元文化:基于生源多样性教育的文化学基础 | 第74-81页 |
一、多元文化教育的兴起与发展 | 第74-75页 |
二、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观点 | 第75-79页 |
三、多元文化教育理论对基于生源多样性教育的启示 | 第79-81页 |
第四节 差异教学:基于生源多样性教育的教育学基础 | 第81-89页 |
一、差异教学的兴起与发展 | 第81-82页 |
二、差异教学的主要观点 | 第82-85页 |
三、差异教学对基于生源多样性教育的启示 | 第85-89页 |
第五章 生源多样性教育的多国经验研究 | 第89-122页 |
第一节 美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 第89-94页 |
一、美国流动人口及其子女教育的背景 | 第89-90页 |
二、美国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及措施 | 第90-94页 |
第二节 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 | 第94-100页 |
一、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背景及原因 | 第94-96页 |
二、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演变历程 | 第96-97页 |
三、加拿大多元文化教育的主要措施 | 第97-100页 |
第三节 英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 | 第100-107页 |
一、英国流动人口子女教育的背景及原因 | 第100-101页 |
二、演变历程 | 第101-103页 |
三、主要措施 | 第103-107页 |
第四节 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 | 第107-113页 |
一、澳大利亚多元文化教育背景 | 第107-110页 |
二、澳大利亚实施多元文化教育的具体措施 | 第110-113页 |
第五节 以色列移民教育 | 第113-119页 |
一、以色列移民及其子女教育的背景 | 第113-114页 |
二、以色列移民子女教育政策及措施 | 第114-119页 |
第六节 各国流动人口教育对基于生源多样性教育的启示 | 第119-122页 |
第六章 生源多样性教育的调查研究1:问卷调查 | 第122-144页 |
第一节 调查对象与调查方法 | 第122-124页 |
一、调查对象简介 | 第122页 |
二、调查方法说明 | 第122-123页 |
三、对象分布范围 | 第123-124页 |
第二节 调查过程 | 第124-126页 |
一、问卷发放与数据收集过程概况 | 第124-125页 |
二、数据分析与统计的过程概况 | 第125-126页 |
第三节 调查数据统计结果 | 第126-143页 |
一、上海市郊公办学校生源多样性的基本情况 | 第126-129页 |
二、不同生源学生的基本状况 | 第129-139页 |
三、流动人口子女各调查因素的相关程度分析 | 第139-143页 |
第四节 结论 | 第143-144页 |
第七章 生源多样性教育的调查研究2:访谈研究 | 第144-166页 |
第一节 研究设计与实施 | 第144-147页 |
一、调查的对象范围 | 第144-145页 |
二、调查的内容设计 | 第145-146页 |
三、调查过程与对象 | 第146-147页 |
第二节 访谈结果与材料汇总 | 第147-162页 |
一、流动人口子女访谈结果与材料汇总 | 第147-156页 |
二、教师访谈与结果整理 | 第156-162页 |
第三节 结论总结 | 第162-166页 |
一、学生访谈的结论 | 第162-163页 |
二、教师访谈的结论 | 第163-166页 |
第八章 生源多样性教育的案例研究——以嘉定区为例 | 第166-199页 |
第一节 宏观背景——区级统筹下的公办学校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实践概况 | 第166-176页 |
一、统筹协调,努力提高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入学比例 | 第166-167页 |
二、平等对待,积极搭建农民工同住子女成长的舞台 | 第167-169页 |
三、想方设法,切实关爱农民工同住子女的健康成长 | 第169-171页 |
四、家校互动,努力提高农民工同住子女家庭教育的实效 | 第171-172页 |
五、课题引领,积极探索农民工同住子女健康成长的途径 | 第172-173页 |
六、校际牵手,全力扶持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规范发展 | 第173-176页 |
第二节 中观场景——嘉定区Z小学流动人口子女教育实践 | 第176-180页 |
一、努力打造温馨校园,营造温馨的育人环境 | 第176页 |
二、结合流动人口子女特点,开设新颖的德育特色活动 | 第176页 |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促进流动人口子女身心健康 | 第176-177页 |
四、制定评比机制,促进流动人口子女良好行规养成 | 第177页 |
五、开展温馨教学,提高流动人口子女的学习成绩 | 第177-178页 |
六、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家庭教育科学化 | 第178-180页 |
第三节 微观情景——学校生源多样性教育特色化实践活动 | 第180-197页 |
一、基于生源多样性德育行动研究——"真新娃娃中国行" | 第180-183页 |
二、基于生源多样性教学行动研究——刘老师的教学改革探究 | 第183-187页 |
三、基于生源多样性家庭教育行动研究 | 第187-197页 |
第四节 本章结语 | 第197-199页 |
第九章 结论与反思 | 第199-206页 |
第一节 论文研究的结论 | 第200-204页 |
第二节 论文研究的反思 | 第204-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14页 |
附录 | 第214-221页 |
后记 | 第221-2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