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1 绪论 | 第10-17页 |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1-13页 |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目标和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目标 | 第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14-17页 |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技术路线 | 第15-17页 |
2 土地综合整治研究进展 | 第17-24页 |
·国外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 第17-19页 |
·国内土地综合整治研究 | 第19-24页 |
3 土地综合整治理论研究 | 第24-35页 |
·土地综合整治的涵义、特点和原则 | 第24-29页 |
·土地综合整治的涵义 | 第24页 |
·土地综合整治的特点 | 第24-26页 |
·土地综合整治的原则 | 第26-29页 |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的理论 | 第29-32页 |
·土地供给理论 | 第29页 |
·系统理论 | 第29-30页 |
·成本—收益理论 | 第30-31页 |
·可持续发展理论 | 第31页 |
·区位理论 | 第31-32页 |
·土地报酬递减理论 | 第32页 |
·影响土地综合整治效益的因素 | 第32-35页 |
·经济效益 | 第33-34页 |
·社会效益 | 第34页 |
·生态效益 | 第34-35页 |
4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方法与原则 | 第35-47页 |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方法 | 第35-44页 |
·定性评价法 | 第35页 |
·定量评价法 | 第35-44页 |
·层次分析法(AHP) | 第36-37页 |
·回归分析法 | 第37-39页 |
·聚类分析法 | 第39-41页 |
·主成分分析法 | 第41-42页 |
·模糊数学评判法 | 第42-44页 |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的原则 | 第44-47页 |
·综合效益最大化与可比性原则 | 第44-45页 |
·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 | 第45页 |
·可操作性和可参考性原则 | 第45页 |
·系统性和层序性结合原则 | 第45页 |
·动态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原则 | 第45页 |
·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原则 | 第45-47页 |
5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指标体系(AHP)的构建 | 第47-53页 |
·层次分析法(AHP)指标体系的内容 | 第47-49页 |
·经济效益指标 | 第47-48页 |
·社会效益指标 | 第48页 |
·生态效益指标 | 第48-49页 |
·层次分析法(AHP)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1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50页 |
·求指标权重 | 第50页 |
·层次总排序 | 第50页 |
·一致性检验 | 第50-51页 |
·层次分析法(AHP)指标的无量纲化 | 第51-52页 |
·层次分析法(AHP)综合评价值的计算 | 第52-53页 |
6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应用实例研究 | 第53-79页 |
·评价区域概况 | 第53-69页 |
·陕县概况 | 第53-55页 |
·项目区概况 | 第55-69页 |
·计算指标值权重 | 第69-72页 |
·构造判断矩阵 | 第69-71页 |
·计算指标的综合权重 | 第71-72页 |
·指标数据的处理 | 第72-75页 |
·原始数据的形成 | 第72-73页 |
·数据标准化 | 第73-75页 |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评价结果 | 第75-76页 |
·结果分析 | 第76-79页 |
·土地综合整治效益优于土地整理 | 第76-77页 |
·经济基础是土地综合整治的制约因素 | 第77页 |
·土地综合整治是新农村建设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 | 第77页 |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要根据效益评价结果进行项目区优选 | 第77-79页 |
7 结论与讨论 | 第79-81页 |
·结论 | 第79页 |
·讨论 | 第79-81页 |
·可能的贡献 | 第79-80页 |
·不足之处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6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课题研究 | 第86-88页 |
致谢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