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绪论 | 第12-24页 |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12-18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8-19页 |
三、研究基本思路、方法和重点难点 | 第19-22页 |
四、研究创新之处 | 第22-24页 |
第一章 《解放》周刊的历史考察 | 第24-66页 |
第一节 《解放》周刊的创办 | 第24-33页 |
一、《解放》周刊创办的历史背景 | 第24-29页 |
二、《解放》周刊的创办和性格解读 | 第29-33页 |
第二节 《解放》周刊若干问题考述 | 第33-39页 |
一、《解放》周刊刊名考 | 第33-35页 |
二、《解放》周刊时间考 | 第35-36页 |
三、《解放》周刊停办问题考 | 第36-39页 |
第三节 《解放》周刊的文本解读 | 第39-55页 |
一、《解放》周刊所刊文本样态 | 第39-52页 |
二、《解放》周刊作者群考察 | 第52-55页 |
第四节 《解放》周刊的发行传播及其危机应对 | 第55-66页 |
一、注重公开发行和秘密翻印相结合,积极争取合法化 | 第55-60页 |
二、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成功化解“查禁”危机 | 第60-62页 |
三、《解放》周刊的广泛影响 | 第62-66页 |
第二章 《解放》周刊所刊重要理论文本考述与解读 | 第66-102页 |
第一节 《解放》周刊所刊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考述 | 第66-80页 |
一、抗战前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传播概览 | 第66-67页 |
二、马克思恩格斯著作考述与研究 | 第67-72页 |
三、列宁著作考述与研究 | 第72-75页 |
四、斯大林著作考述与研究 | 第75-80页 |
第二节 《解放》周刊所刊毛泽东著作的总体审视及若干文本考述 | 第80-96页 |
一、毛泽东著作文本的总体审视 | 第80-92页 |
二、《解放》周刊所刊毛泽东若干著作考述 | 第92-96页 |
第三节 《解放》周刊所刊党的其他领导人著作概述 | 第96-102页 |
一、刘少奇著作概述 | 第96-97页 |
二、周恩来著作概述 | 第97-98页 |
三、朱德著作概述 | 第98-99页 |
四、任弼时著作概述 | 第99页 |
五、陈云著作概述 | 第99-102页 |
第三章 《解放》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 第102-122页 |
第一节 《解放》周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诉求的最好表达 | 第102-104页 |
一、抗战初期党面临的政治危局需要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来挽救 | 第102-103页 |
二、中国共产党内部的错误倾向和外部的严峻挑战 | 第103-104页 |
第二节 《解放》周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出场的第一阵地 | 第104-110页 |
一、《解放》周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出场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 第105-107页 |
二、《解放》周刊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完整出场的最早文本载体 | 第107-108页 |
三、《解放》周刊及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继续深化 | 第108-110页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语境问题再思考 | 第110-122页 |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起源问题的再提出 | 第111-112页 |
二、“学术中国化”思潮与国共关于“中国化”论争的缘起 | 第112-114页 |
三、以国共两党为主体关于“中国化”的激烈论争 | 第114-122页 |
第四章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力推动 | 第122-164页 |
第一节 《解放》周刊对中国革命经验的初步总结 | 第122-131页 |
一、“什么是革命经验、如何总结革命经验” | 第122-124页 |
二、“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 | 第124-126页 |
三、“什么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如何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 第126-130页 |
四、“争取什么样的前途,建设什么样的国家” | 第130-131页 |
第二节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有力推动 | 第131-140页 |
一、抗战初期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提出的必然性 | 第131-133页 |
二、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传播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前提 | 第133-135页 |
三、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根本原则 | 第135-137页 |
四、民族区域自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中国化的理论成果 | 第137-140页 |
第三节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有力推动 | 第140-152页 |
一、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初步提出 | 第140-142页 |
二、谁来写:文艺工作者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主要践行者 | 第142-144页 |
三、写什么:抗战救亡的文学题材凸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政治性 | 第144-147页 |
四、怎样写: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表达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阶级性 | 第147-148页 |
五、为谁写:普及与提高的相结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人民性 | 第148-152页 |
第四节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推动 | 第152-164页 |
一、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提出 | 第152-153页 |
二、建设什么样的政党,怎样建设党 | 第153-156页 |
三、什么是合格的共产党员,如何做一个真正的共产党员 | 第156-161页 |
四、什么是党内斗争,如何正确对待党内斗争 | 第161-162页 |
五、健全党的组织生活,加强党的组织建设 | 第162-164页 |
第五章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传播 | 第164-184页 |
第一节 高度重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工作 | 第164-168页 |
第二节 《解放》周刊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及时传播 | 第168-175页 |
一、《解放》周刊对毛泽东的宣传及其著作的传播 | 第169-170页 |
二、《解放》周刊对毛泽东思想理论体系的初步呈现 | 第170-174页 |
三、《解放》周刊对党的其他领导人著作的集中传播 | 第174-175页 |
第三节 纪念活动是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成果的重要方式 | 第175-184页 |
一、灵活多样的纪念形式为扩大了党和马克思主义的影响 | 第176-177页 |
二、特定的纪念对象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重要准备 | 第177-180页 |
三、有效的纪念活动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提供了宝贵经验 | 第180-184页 |
第六章 《解放》周刊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启示 | 第184-198页 |
第一节 经典著作的宣传和研究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提 | 第184-188页 |
一、较早译介经典著作,促进全党理论水平的提高 | 第184-186页 |
二、深入解读经典著作,为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理论准备 | 第186-187页 |
三、坚持三个“相结合”,有效传播马克思主义 | 第187-188页 |
第二节 正确对待论争和错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环节 | 第188-192页 |
一、论争积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丰富经验 | 第189页 |
二、党内民主的发扬有利于营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良好氛围 | 第189-191页 |
三、正确对待错误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全面推进 | 第191-192页 |
第三节 创作主体的多元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多维动力 | 第192-195页 |
一、党的领导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力引擎 | 第192-193页 |
二、理论工作群体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力量支撑 | 第193-194页 |
三、共产国际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外部动因 | 第194-195页 |
第四节 传播方式的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有效路径 | 第195-198页 |
一、以“人民大众”的刊物的准确定位,为大众化奠定了基调 | 第195页 |
二、充分利用多种渠道、采取贴近群众的艺术形式 | 第195-196页 |
三、党报党刊是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渠道 | 第196-198页 |
结语 | 第198-202页 |
参考文献 | 第202-212页 |
致谢 | 第212-214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 第2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