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哲学、宗教论文--中国哲学论文--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

在“欲望”中唤醒“良知”--罗洪先哲学思想研究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7页
绪论第10-32页
    1 研究主题与前人研究的概述第10-18页
    2 研究进路:从欲望问题入手第18-28页
    3 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第28-32页
第1章 罗洪先欲望思想的开启第32-54页
    1.1 生活的倒逼第32-39页
    1.2 思想的困惑第39-44页
    1.3 问题的继承第44-54页
        1.3.1 朱熹论欲:欲非本性所有第44-48页
        1.3.2 王守仁论欲:欲非本心所有第48-54页
第2章 罗洪先关于欲望本质及其解决方式的思考第54-110页
    2.1 欲望的本质第54-74页
        2.1.1 一种“……关于……”的结构第54-57页
        2.1.2 “心有所向”如何呈现“……关于……”的结构第57-74页
            2.1.2.1 李中论“心”:本虚之心与实质之心第58-64页
            2.1.2.2 王守仁论“心”:统一的知觉场第64-72页
            2.1.2.3 罗洪先的“意(心)有所向”第72-74页
    2.2 欲望的形式第74-98页
        2.2.1 沉溺第74-82页
        2.2.2 意(心)有所向第82-98页
            2.2.2.1 安排第83-88页
            2.2.2.2 搀和第88-91页
            2.2.2.3 习气第91-93页
            2.2.2.4 念头第93-98页
    2.3 面向欲望的可能方式第98-106页
        2.3.1 否定第98-101页
        2.3.2 悬置第101-106页
    2.4 无欲的困难第106-110页
第3章 罗洪先解决欲望问题的具体措施——主静收敛第110-164页
    3.1 选择“主静”的原因第111-117页
        3.1.1 重病催促出对良知的信任第111-113页
        3.1.2 除欲呼唤出对良知的怀疑第113-114页
        3.1.3 山林感发出对虚静的妙用第114-117页
    3.2 主静第117-136页
        3.2.1 静为动根,静在动中第117-125页
        3.2.2 不睹不闻,戒慎恐惧第125-129页
        3.2.3 混沌一体,与世无间第129-136页
    3.3 静坐第136-151页
        3.3.1 拟态体验: 静观万物第137-144页
        3.3.2 舍繁由简: 从静收拾第144-146页
        3.3.3 无累以心: 以静制动第146-149页
        3.3.4 主静静坐: 不落有无第149-151页
    3.4 收摄保聚第151-156页
    3.5 静悟“万物一体”第156-164页
第4章 从比较研究的视角论罗洪先欲望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第164-192页
    4.1 罗洪先与王畿的差别: “信得及否?”与“承当得否?”第164-174页
    4.2 世间那有现成良知?——罗洪先与泰州学派第174-182页
    4.3 罗洪先欲望思想的时代意义第182-192页
结语第192-194页
参考文献第194-204页
致谢第204-206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第206页

论文共20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金石入画研究--以金农、赵之谦、吴昌硕、黄宾虹为中心
下一篇:《解放》周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